【習習春風潤江淮·合肥篇】從“科教基地”邁向“創新之都”

【習習春風潤江淮·合肥篇】從“科教基地”邁向“創新之都”

4月22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存儲與量子精密測量實驗室,科研人員進行量子糾纏實驗。 本報記者 徐國康 徐旻昊 溫沁 攝

【習習春風潤江淮·合肥篇】從“科教基地”邁向“創新之都”

在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蛋白質與多肽藥物應用工程技術中心 ,研究員正在進行多肽合成純化分離實驗。 (資料圖片)

【習習春風潤江淮·合肥篇】從“科教基地”邁向“創新之都”

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拍攝的穩態強磁場實驗室。(資料圖片)

【習習春風潤江淮·合肥篇】從“科教基地”邁向“創新之都”

中國聲谷夜景。 (資料圖片)

【習習春風潤江淮·合肥篇】從“科教基地”邁向“創新之都”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資料圖片)


全球首個量子通信城域網、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世界首款多語種實時翻譯機、世界首條平板顯示10.5代線、國內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四年,歷史長河一瞬間,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合肥卻贏得了一頂頂舉世矚目的創新“桂冠”。

在合肥,科技創新捨得花錢,產業創新敢於花錢。2016年至2019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6.2%,帶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9.8%。合肥市經濟總量由2000年以前的排名全國90多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1位。

“科教基地”滋養“第一資源”

提起合肥科學島,人們自然想起研究員王俊峰等人的故事。那是幾年前的一個午夜,喧囂的波士頓也開始“入睡”,但王俊峰的妻子卻被一個越洋電話攪得睡意全無。電話那頭,向來安靜謹慎的王俊峰激動地向妻子描述著一個島的故事,他想把家搬到島上。這個島,就是合肥科學島。因為,這裡儲備了王峻峰做科研想要的“養分”。

科教基地,合肥名副其實。從1969年中科大南遷合肥,到1980年標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合肥聯大誕生,繼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所、中電38所、合肥工大、安徽大學等持續發力,再到合肥被國家確定科教之城,直至如今北大、清華等名校紛紛在肥建設研究機構,合肥一直在“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中培養人才,實現各類人才“井噴”。

“是合肥科學島成就了我。”在王俊峰的“示範”下,他的妻子及其他六名高層次人才先後遠渡重洋,棲息合肥科學島。王俊峰說,科學島上散發吸引力的不僅是世界一流的實驗裝置,還有這裡尊重人才、信任人才、成就人才的氛圍。

為實現“後來者居上”,合肥用資源吸引人才、用產業集聚人才、用環境留住人才,多管齊下。目前,合肥匯聚了各類人才190萬人,其中在肥服務“兩院”院士127人,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的前三甲。

去年9月,由合肥承擔研製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首個大型超導磁體線圈竣工交付,該計劃匯聚了歐盟、美、日、俄、中、韓、印七方科學家。“正因為有這樣的創新土壤,讓一大批享譽世界的頂尖科學家願意紮根合肥。”合肥科技局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天的合肥,是國內大科學裝置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擁有高等院校60所,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個。

科教基地的“第一資源”被激活,便自然有了“第一動力”的澎湃。

“科學中心”引領“全城創新”

“新研發芯片的性能指標精度達到0.1℃,可取代進口。”位於合肥高新區的合肥微納傳感技術公司負責人介紹,作為高性能測溫工具的“大腦”,高性能耳溫和額溫槍的核心部件MEMS紅外溫度傳感器芯片大部分依賴進口,他們正在“打破”這種依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眾多在肥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將“靶子”對準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集中資源優勢和創新實力,以“高科技+”的“武器”投入這場特殊的戰鬥。

科研“大咖”們的努力,關聯著一個特殊的日子——2017年1月10日。這一天,合肥正式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為繼上海張江之後的第二個獲批者。“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引領整個城市的創新,意味著合肥要代表國家在更高層面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負責人說,科學中心正在給合肥加速創新發展帶來新機遇。

在京東方合肥全球首條10.5代線工廠,一片片由普通沙子經“科技之旅”“變身”而成的玻璃基板,經過複雜的工藝生產出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顯示屏。“合肥已經實現了‘從沙子到整機’的完整產業鏈佈局。”合肥京東方負責人自豪地介紹,顯示器完整產業鏈的佈局,也是全城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京東方帶動了70多家上下游的配套企業到合肥來創新發展。

在科學中心引領全城創新的實踐中,合肥狠抓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樹木”向“森林”成長。目前,作為人工智能產業風向標的科大訊飛,已佔據中文語音技術市場七成份額。隨著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技術產業化,量子信息產業在合肥初現雛形。培育、引進集成電路企業近200家,晶合的驅動芯片、長鑫的存儲芯片等都填補了國內空白……

科學中心引領全城創新,最終促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去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3.28%,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2539戶,專利授權量達到3萬多件,支撐合肥GDP、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等主要經濟指標穩居全國省會前10位。

“創新高地”邁向“創新之都”

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等原創性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中科大18個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世界紀錄,首次破解中國種茶樹全基因組密碼……近些年來,隨著人才“第一資源”聚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持續引領全城創新,一系列頂尖科技成果推動合肥創新高地快速“長高”。

走進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指揮大廳,一塊超大顯示屏掛在正前方。“這是在全國率先建成的城市安全監測系統,可對全市燃氣、橋樑、供水等‘生命線’進行全天不間斷監控。”研究院關勁夫博士手握演示鼠標介紹,該院已經在國內30多個城市和海外多國開展設計、實施和轉化應用,形成城市安全監測“合肥模式”。

新能源汽車、無人機、智能語音機器人、智能手環……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展示廳,來自合肥各開發園區和有關院所的高端科技產品,正在散發合肥創新高地的魅力。

四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觀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希望大家再接再厲、更上層樓。幾年來,合肥發揮“基礎研究領先、應用研發見長”優勢,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科學中心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尖端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態勢逐步增強。

創新,已成為支撐合肥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目前,合肥集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國字號”創新品牌於一身,正努力成為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承載者和策源地,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力量。

“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要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4月13日,合肥濱湖科學城臨時黨委召開專門會議,要求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全力支持、主動服務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本土載體,合肥濱湖科學城將用“合肥模式”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截至4月14日,合肥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99.5%,返崗人數45萬人,產能已與去年同期相持平,重點項目復工率100%。新起點上的合肥,將在邁向創新之都的征程中,因執著而致遠,因奮鬥而創造幸福。

本版策劃:記者部 本版撰稿:本報記者 許根宏 許蓓蓓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合肥市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