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前段時間,我又是帶暖暖出門踏青,摘草莓、放風箏、露營,又是陪她在家裡做獨角獸饅頭、芒果千層,搭樂高,拼霸王龍骨架,睡前又一起讀《超級問不停》,回答她冒不完的小問題。親子生活簡直不要太豐富,結果沒想到這樣也會有問題!就是一旦你忙起來,孩子會很不適應。


一直以來,同事們都說暖暖是天使寶寶,很乖,很少鬧脾氣。但這兩週因為一直忙週年慶直播,沒有太多時間陪她,去年我也經常飛來飛去出差,原本以為暖暖早就習以為常了,結果暖暖突然變得很黏我。不僅開始在釘釘上給我發消息,還跟到了直播間,不能跟我出來的時候,也開始鬧脾氣。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之前我都會很耐心地跟她解釋,媽媽在忙工作,忙完就回去陪你。但最近事情確實很多,直播也是一次連著三四個小時,沒法看手機,我以為也就讓她等了幾個小時,結果在她看來:“媽媽最近一整天一整天地不搭理我,我都睡了也沒見媽媽回來。”委屈得要死。無奈我只好等第二天早上,明明很困,也先安撫她再補覺,實在是有些心累。


之前看過美國心理學家Daniel Gilbert的研究,父母對孩子的愛,也不是像24小時便利店那樣,永遠供應的。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我感覺在我這,這個變化曲線,遠不止晚上突降的那段時間,估計要波動得更多。和好友聊了聊,沒想到她的困擾比我還大,她說:“哦豁,你家娃才7歲你就累覺不愛了,我家孩子12歲,我都感覺和她有時差了。”


從出門到輔導作業,怎麼處處有時差?


好友是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的,一直以來她都以“甩手掌櫃”自居,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最近她在家與孩子24小時相對,按她自己的話說,孩子身上的“壞毛病”在她眼前層出不窮,不斷放大。最終成為她們每天“相愛相殺”的主題。


好友是個雷厲風行的職場女性,以前我們約會她就是“從不遲到”的主兒。但她說,這段時間她發現:她12歲的娃完全都沒有遺傳她這個優秀“品質”。


每次帶娃出門,娘倆同時準備,可她都在門口等著了,發現娃還在不慌不忙地換著衣服,對著鏡子一邊整理頭髮,一邊搖頭搞怪。一點都沒有“神獸出籠”的速度。


眼看著快半小時過去了,好友出門的興致在等待中被消磨殆盡。她衝著還在磨嘰的孩子吼了一聲:“都半小時了,你到底出不出去啊?愛出出,不出拉倒!”說罷,甩門而出。過了一會兒,娃攆上正在小區裡“暴走”的孃親,委屈地說:“媽媽,我不是故意磨蹭,只是想收拾一下,漂漂亮亮出去嘛。我也沒弄很久,不就一小會兒嗎?”“一小會兒?明明快半小時好不好?!”好友說,聽完孩子的話,她差點氣得背過氣去。


但看著孩子被吼後低落的樣子,又後悔,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快半小時,在成人世界裡是很大的一塊時間,但對孩子來說其實只是一天中比較小的一部分。尤其是他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時,時間就彷彿被屏蔽了,完全不會被留意。


除了出門這件事,還有在家輔導作業,讓她意識到她和孩子之間的時差,不止一點點。


每當看到老師佈置學習計劃,娃兒們都會說一臉嫌棄地說“So easy!這些小意思,完全沒有難度!”但只要一落筆寫作業,各類“弱智”問題從他們的嘴巴里不停地往外蹦,讓你覺得她是來助你“渡劫“的。


好友說,每次當她心平氣和地給娃講解了一遍後,發現娃還是一臉茫然的看著她,她的內心會很有挫敗感。當再次鼓足勇氣,認真地給娃講解完第二遍時,卻發現娃還是不懂。常常暴怒地甩下一句狠話:“你自己想去!別問我!”然後,憤憤離開。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這樣的戲碼天天上演,弄得好友心煩意亂,甚至都懷疑人生了。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兒在提交的線上作業裡的一段話,才明白原來那些都是“誤會“。


作為孩子,我們真的很難。在你們大人blablabla地說了很久後,突然讓我們回答“聽懂了嗎?會不會做?“我們只能看著你,因為我們還在你們“爆頭般的輔導”中,我們不知道“輔導已經結束了”。對於“能不能聽懂”,“會不會做”這樣的靈魂拷問,我們大腦更是一片空白。


面對題目,你們剛才輔導的所有內容,在拷問我們的那一瞬間全部消失。我們一方面記著你們曾說過“不懂要問“,另一方面我們真心不想看到由於我們說“不知道”你們“一口老血噴死在這”的樣子。所以,我們只能不說話。


其實,我們不是沒有聽進家長輔導時說的東西,只是需要一些時間去琢磨。多給我們一點時間和空間,讓我們安靜地想想,你們也許會輕鬆一點。


好友說,當看完這段話後,才知道孩子心裡的情緒落差,總以為孩子已經初中了,對他們要求更嚴厲點是對他們好,沒想到還是我們太著急了,和我們相比,孩子畢竟還是孩子,接受新技術可能是比我們快,但接受新知識,還是需要時間消化。她在輔導孩子作業時,開始不斷提醒自己“讓她反應一會兒。”


從時差到落差,我們都快被搞瘋掉


朋友說的這些,我真的很感同身受。有時候在輔導暖暖做作業的時候,我總是著急,總覺得怎麼這麼簡答的題都會算錯……正好週末看了一部紀錄片,發現裡面小女孩雨晴和媽媽的日常,簡直就是暖暖和我日常的翻版。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雨晴剛上小學,學校裡很乖,但一回到家就開始放飛自我了,吐槽媽媽“我快被她搞瘋掉啦,一會兒讓寫作業,寫這個寫那個,一會兒讓彈鋼琴,中間又只允許休息5分鐘。”看小姑娘手舞足蹈、一通比劃模仿媽媽說話的架勢,看來自從上了學之後,小姑娘心裡產生的落差不是一點點。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然而雨晴不知道的是,在媽媽監督她寫作業、彈鋼琴嚴厲一面的背後,是因為普通體檢而查出腦子裡長了個瘤,偷偷抹眼淚的脆弱,但這怎麼能讓孩子知道呢?


所以當雨晴說作業找不到了,心裡本身就有事的媽媽,不自覺火上來了,“把所有東西翻出來找!你摸筆幹嘛?筆裡能變出你的作業嗎?你自己把作業放哪了記不住嗎?”


雨晴一直堅稱:“我帶回來了。”


媽媽眼看著越來越急了:“帶回來了在哪呢?東西呢?”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到最後媽媽雖然不再吼了,還是無奈地吐槽:“本來沒幾分鐘就能解決的事情,現在已經8點多了。”


後面彈鋼琴,母女倆又有了小摩擦。媽媽老是在旁邊給雨晴糾錯,“這裡La最高音要突出強,你沒有突出,一強一弱要有對比,強,用盡全身的力氣……”


但雨晴心裡很有意見:“你別老說你彈錯了,你彈錯了,你說如果你把這個曲子連談三遍都是對的,當中一個都不錯,我就給你吃一板巧克力。”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這談判的小機靈鬼模樣,每個當媽的都再熟悉不過了,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但小孩子對父母的愛,總是超乎我們想象的。當我們因為監督寫作業、練鋼琴而“相愛相殺”的時候,雖然孩子心裡也很煩,但這個年紀的她們,依然對我們很依戀。落差是因為有對比,沒有平常的愛,當然也不會有落差了。


所以雨晴當得知媽媽要出門時,她像小猴子一樣盤在媽媽身上,不想讓她走。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期待產生偏差,不妨再耐心一點


暖暖這兩週也是這樣,聽到我一要出門就跑到門口,明明就是簡單的出門上班,我卻有種臨陣逃跑被抓包的感覺。可哪怕我們之間這麼親密,還是有時差。


到了公司開完會,一打開手機釘釘,看到她發來的一連串消息。我給她回完消息,順便問她“在幹嘛呢?”她說在和小姐妹討論動畫片裡的服裝和頭飾,巴拉巴拉說了一堆,我聽得雲裡霧裡的也沒記住。她給我發了幾張圖片,我說:“呃,這個不好看吧”,結果沒想到暖暖說,“媽媽你不懂,這是最流行的。”好吧,作為一個出過時尚穿搭推薦的博主,我感覺到了來自新新人類的鄙視……


更震驚的是,暖暖竟然有了自己的小筆記本,偶爾會在上面悄悄寫點什麼。雖然沒有隱藏也沒有上鎖,我也忍住了好奇沒有打開,但是知道這個事實的老母親,還是有點小失落。那個曾經對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小姑娘,也有想自己偷偷記錄的小心事了。


在家輔導作業幾個月,我越來越意識到,大人和孩子間的巨大鴻溝


原來我們總覺得孩子跟我們的期待有偏差,其實我們離孩子的世界也在漸行漸遠。當他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社交圈,他們關注的動畫片,他們喜歡的歌曲,他們習慣的語言方式,我們也開始聽不懂了。就像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覺得我們聽的周杰倫,“唱得是什麼,嗚嚕嗚嚕得也聽不清。”

親子關係也許天生就是這樣有時差的,當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不妨放下我們無意間流露出來的大人的“自負”,對孩子再耐心一些。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 / END / ————

暖暖媽

北大碩士畢業。中科院兒童教育心理學博士班在讀。

當媽後,更關注科學育兒,親子教育,倡導有品質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