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張家口市人 清水河這條母親河瞭解一下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流經張家口市的桑乾河,因其孕育了泥河灣古人類遺址和千古文明的發祥地涿鹿之野,也被人們譽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之一。我國的城市大都建設於河流旁邊,正是這些河流哺育了城市的發展,她們也不愧是城市的母親河。

作為張家口市人 清水河這條母親河瞭解一下

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張家口的母親河——清水河。她發源於崇禮樺皮嶺南麓,南流中山溝,匯合正溝河水與西溝河水,然後進入張家口主城區,在市區南部匯入洋河。全長99公里。洋河匯入永定河,之後匯到海河。這條河流將張家口與北京、天津緊緊聯繫在一起。

張家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 郝瑩玉 通訊員 韓祥瑞

清水河名稱探源

關於清水河名字的來歷,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說的是清朝康熙皇帝一次來塞上微服私訪,途經大境門外,旅途勞頓,一時口渴難忍,忽見路旁一條小河蜿蜒流淌,情急之下便來到河邊,以手捧水痛飲,水入口中,無比清涼,於是龍心大悅。遂問隨行人員此河名稱,大家無言以對,於是,康熙皇帝便說,既然這條小河還沒有名稱,那就叫清水河吧!從此,清水河的名字便越傳越遠。

其實,清水河的名稱還真是一言難盡。清水河這條古老的河流,在許多歷史典籍中都有記載。現今所知,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裡,就有清水河的詳細介紹,不過那時候它的名字叫寧川水。多麼美好的名字,其中飽含著這裡生活的人們,對安寧生活的嚮往之情。

進入元代,清水河又有了新的名稱——定邊河。這個名字表達的意思依然是渴望安定的生活。

清水河的名稱到了明代就已經廣為流傳。在嘉靖四十年版的《宣府鎮志》裡,就有了清水河的記載。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命名清水河的故事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清水河還有一個名字——通橋河。這是因為明萬曆二十六年(1600年),宣府鎮總兵在張家口堡東門外的清水河上,修築了一座石拱橋,起名普渡橋,民間則稱其為通橋。通橋的修建,極大地改善了張家口地區清水河兩岸百姓的交通,一時名聲大噪,於是人們就將清水河的張家口堡一段稱為通橋河。

1924年夏天,清水河發大水,沖毀了明代修築的通橋。察哈爾特別區都統張之江又在清水河上修築了一座鋼鐵大橋。新築大橋通車時,張之江都統親書清河橋三個大字,刻於銅版之上,懸掛於橋頭兩側。為此,清水河又被人們稱為大清河。

清水河,這條美麗的河,寧川水、定邊河、通橋河、大清河都是它曾經的名字。它的每一個名字,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清水河孕育的古遺址

萬古流淌的清水河兩岸地肥水美,十分適合人類生存,因此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生活繁衍。崇禮區這個清水河發源的地方,就發現了不少人類早期生活的遺址。在石嘴子村東南的土樑上,有一處遺址被確定為新石器時期晚期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混合文化的遺址。分佈面積南北約1500米,東西約1000米。出土文物有石刀、石斧、石紡輪等。這個遺址充分證明,清水河流域早在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禮區高家營村北1000米處的大溝門遺址面積約60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1-2.5米。考古確定為龍山文化時期遺址。

崇禮區紅旗營村西南100米處,也有一處古城遺址,考古人員經過發掘確認,這處古城遺址為漢代遺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處漢代古城遺址黃土夯築城牆遺址猶存,殘跡城牆基寬達5米,東北處高5米,長120米。顯示著這座古城當時的繁榮。

除此之外,崇禮區發現了其他許多古村落遺址,說明清水河流域有著非常古老的文化和文明傳承。

清水河成就的古城堡

清水河是張家口市區的母親河,但它又不僅僅是張家口市區的母親河。在它短短99公里的流程裡,千百年來孕育出一系列古城堡。其中從西漢時期起,清水河流域開始出現許多頗具規模的城堡,在中國文明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清水河孕育的城堡最早大約出現在西漢時期,踞今約有2000年時間。其中最著名的是寧城和大寧城。漢武帝驅逐匈奴到大漠以北後,在寧川水流域設置了兩個縣,一個叫寧縣,一個叫廣寧。這兩個縣城在《水經注》裡都有記載。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確定它們的具體方位,但它們位於清水河流域則是大家所公認的。

清水河孕育的第二批城堡大約出現在遼金時期,其中最有名氣的要數剛剛考古發掘不久,位於崇禮太子城的金章宗泰和宮。金章宗對今張家口一帶情有獨鍾,因為他的出生地就在今張家口壩上地區,他酷愛中原文化,寫得一手可以以假亂真的瘦金體,他之所以將泰和宮修築在清水河流域,是有深刻原因的。因為此時蒙古勢力迅速崛起,壩上地區的金蓮川已經不適宜到那裡去處理政務,清水河流域成為金代金章宗夏季避暑的勝地與處理政務的首選之地。

清水河孕育的古城堡,還有明朝時期修築的張家口堡、寧遠堡與來遠堡。張家口堡肇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週四裡有奇,高三丈五尺。它是現今張家口市區的根與原點,是長城沿線發展最快的軍事城堡。寧遠堡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是直屬於宣府鎮總兵管轄的重要的軍站,明蒙隆慶議和後,為了方便轉輸市貨,改屬萬全右衛參將管轄。重建後的寧遠堡週三裡二十六步,高三丈五尺。來遠堡建於明永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週二裡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它是經朝廷批准,由宣府巡撫汪道亨主持修建的一座“市城”,建成後成為宣府鎮與蒙古地區進行互市的統領。

除了這些由國家修築的軍事城堡外,明嘉靖八年(1529年),指揮張珍還主持修建了張家口堡的屬堡11個,它們是:高廟堡、張家屯、高家屯、沈家屯、四角屯、馬家屯、水泉莊、武家莊、王家寨、老鴉莊、許家屯。在清水河下游形成了以張家口堡為中心的軍事防禦城堡群。明代是清水河畔城堡最為興盛的時期。

在這些眾多的古城堡裡,最重要的是張家口堡,它經過近60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座現代化的中等城市,一度還成為察哈爾特別區和察哈爾省的省會。

清水河邊的戰火烽煙

清水河流經長城內外,它的流域曾經是長城內外漢族、匈奴、烏桓、鮮卑、蒙古、女真等各民族進行戰鬥、交融與貿易的重要地域。因此,清水河流域一直戰爭不斷。1209年,金章宗所建泰和宮被蒙古騎兵攻破,豪華的行宮毀於一旦。特別是明代,清水河處於明朝與蒙古部落的交界地區,蒙古騎兵經常在這裡騷擾,明蒙之間不斷髮生戰事。

據有關史籍記載,作為長城的極衝之地與清水河流域最重要城堡的張家口堡,明代前期蒙古兵入侵最少十次,其中嘉靖十八年(1529年)那次戰役中,蒙古騎兵居然攻破張家口堡,進行了野蠻的殺戮。更可嘆的是宣府鎮總兵江桓,不但向朝廷隱瞞了這次敗績,還謊稱殺死了二名蒙古士兵而請賞,被人告發後,受到朝廷處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蒙古軍又由張家口入塞,轉掠懷安、順聖東川,至蔚州,東犯保安,副總兵郭都等戰死。寧遠堡也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被蒙古騎兵攻破,城池被毀,其原因是明嘉靖皇帝不接受蒙古俺答汗開馬市的請求,俺答汗只好以武力威脅,以求達到目的。

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收復被日軍侵佔八年之久的塞上重鎮張家口的戰役,1948年12月24日解放軍解放張家口的戰役,以及八路軍收復崇禮西灣子的戰鬥,都發生在清水河畔。這些英勇的戰鬥演繹了一出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活劇。

清水河畔的民族互市

清水河流域既是各種政治軍事力量進行廝殺的戰場,同時也是各民族進行貿易互市的重要場所。

有記載的民族互市當在東漢時期,建武二十五年(49年),驃騎大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後,於寧城重新設置護烏桓校尉,併兼理鮮卑事務,還在此地開設寧城互市,由漢人與烏桓、鮮卑人互通有無。寧城互市有力地維護和發展了東漢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烏桓、鮮卑友好互利關係,是清水河畔一次成功的貿易互市。

清水河畔孕育的最為著名的民族互市,是明朝時期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蒙古俺答汗之間開設的張家口馬市。當時明朝在長城沿線設置了11個馬市,其中張家口是宣府鎮唯一開設的馬市,由於張家口特殊的地理環境,許多蒙古部落都願意來張家口進行互市,使張家口的馬市很快成為長城九邊成交馬匹最多的市場,最多時,一年由張家口馬市買入的馬匹達4萬匹之多。張家口馬市在明朝時期的成功實踐,使張家口實現了功能的歷史性轉變,張家口由張家口堡一堡變為張家口堡與來遠堡二堡並存、相向發展的“一口兩堡”特殊格局。

明代張家口馬市的形成和發展,為清朝初年張庫大道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朝初年實現了內外一統,為了鞏固和發展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的經貿合作,以張家口為起點,經庫倫到達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的張庫大道逐漸形成。張庫大道作為萬里茶葉之路的關鍵段落,使清水河畔的張家口成為清朝恰克圖貿易的最為重要的貨物中轉站與貨流樞紐,使張家口成為北方重要的商埠。

清水河治理剪影

清水河既是一條養育了張家口的母親河,她大部分時間裡清澈溫柔,但她同時也是一條桀驁不馴的河流,歷史是曾經多次洪水氾濫,給沿河百姓造成嚴重損失。為此,歷史典籍中對清水河的治理多有記載,有的還受到朝廷與皇帝的重視與批示。

據《清實錄》記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朝廷有關大臣甚至皇帝都研究過張家口清水河治理問題,對清水河進行了不懈的治理。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七月,直隸總督周元理向朝廷報告說,“張家口的石壩工程,臣已遵照皇上的旨意予以落實。”之後,清嘉慶、道光年間也多次由朝廷撥款治理清水河。

民國時期及新中國建立後,都對清水河進行了治理,直到現在清水河得到了徹底治理,成為市中心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2022年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崇禮賽場,將落在清水河畔的崇禮區,清水河的名字也將走出張家口,走向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