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監管形勢下,保險中介機構何去何從?


保險銷售回溯制度即“雙錄”的實施、業務人員清核,以及實名繳費制度,讓傳統的保險中介機構的作業模式發生了一些改變。


為了回答標題所問,我們將市場上的保險中介機構按照業務模式分了個類,試圖來尋找答案。


第一類公司:通道類保險中介機構


這類公司依附保險公司而存在,本身沒有渠道,沒有團隊,沒有業務。隨著稅控三期系統的上線,以及銀保監對技術費、諮詢費科目的嚴控,該類公司受影響的衝擊力度最大,導致的結果就是難以生存,最終甩賣牌照。即使咬牙堅持,也是刀口上舔血,等待暴雷。


第二類公司:半通道類保險中介機構


這類公司有些團隊,有些業務,真真假假,以小放大,以車險業務為主,以收單為主,實際上也是依附保險公司生存。該類公司面臨把“真做大”,把“假縮小”的問題,最終能否轉型成功,要看其是否有持續的投入,要選擇走什麼路。


第三類公司:頭部類保險中介機構


這類公司最早上岸,轉型較早,或業務有特色。包括原以車險為主的公司轉型做壽險,如泛華等,或者一開始就做壽險的公司,如大童等。還有以非車險起家的公司,如江泰等。還有以互聯網保險起家的公司,如慧擇等。這些公司已經找到了其發展模式,度過了起步的艱難時期,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是“真的”中介機構,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大。


第四類公司:保險系保險中介機構


這類公司沒什麼說的了,背靠大樹好乘涼,最開始以“代理”母公司的業務為主,後來越來越多的公司也代理其他保險公司的業務,如以車險為主的,就代理壽險,以壽險為主的,就代理車險。不僅僅是解決通道問題,還需要自負盈虧。該類公司兩極分化,好的不愁吃穿,差的也在等粥喝。


第五類公司:資源型保險中介機構


這類公司的股東大多數以汽車經銷商、大型國有或私營企事業單位為主,包括BATJ等互聯網巨頭,或者與政府有資源關係,如教育、地鐵、水電、基建等。要麼有特定的股東資源,要麼有特定的專家人才。該類公司是所有保險中介機構日子最舒服的,因為項目相對封閉,競爭不充分。當然,該類公司也同樣面臨轉型的問題。


根據銀保監會公佈的2018年保險中介機構數據,全國共有保險中介集團公司5家,全國性保險代理公司240家,區域性保險代理公司1550家,保險經紀公司499家。


無論是哪類型公司,隨著消費主體年輕化,產品多樣化,服務多元化,以及監管的去偽存真,數據迴歸真實,以及政府推行的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氛圍,都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問題。


解決和轉型之路之淺見:


通道和半通道類公司:如果不甩賣牌照,就得引進新的資本方,補充實力。如果資本方本身就自帶業務,那最好。如果沒有資源,壽險依然靠建機構、鋪攤子、拉人頭的方式也有市場,但成本投入巨大,因為大多都靠同行引進(水漲船高);車險則靠收單,如修理廠、壽險個人代理的零散車險單存活。非車則只能做些風險高,飄在市場上的業務。然而上述方式終於不是辦法,一是因為競爭主體多,二是如何與保險公司的直營銷售隊伍抗衡?尤其是一些區域性保險代理機構,要產品沒產品,要費用沒費用,要網銷不能網銷。


頭部類、保險系、資源型公司:這類公司有自己的營銷隊伍,有自己的作業模式,有自己的封閉項目,但往往運營成本也比較高,展業方式大多數仍然比較傳統,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有些公司即使自己有研發力量或者技術隊伍,甚至開發了自己的後臺管理和核心業務系統,但每年開發和運維費用投入也很巨大,不堪重負。還有些公司即將或者計劃投入研發,但開發週期也長,試錯成本也大,況且市場瞬息萬變,也面臨系統上線即淘汰的局面。


說了那麼多問題和痛點,那麼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解決投入少,又符合目前作業特點的模式呢?是有的,但效果要看運營怎麼落地。鑑於篇幅以及業務場景比較多,這裡僅舉一個場景來說明(其他業務場景歡迎加文末微信好友交流探討):


區域代理公司的發展路徑:


有一類型的區域保險代理公司,是與修理廠合作為主要業務來源。在傳統模式下,代理公司人員一個人負責N個修理廠業務,當客戶需要報價出單時,修理廠會將行駛證和上年保單信息發給代理公司業務人員,業務人員再發給內勤人員報價,報完價後再反饋給修理廠,修理廠再反饋給客戶,就是這一連串動作,就消耗了大量人力,有時還要反反覆覆,效率極其低下,攬保的成功率也較低。


然而,現在市面上有多家科技公司,已經可以解決投保“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那就是車險的SaaS平臺。平臺往往已經和多家保險公司核心業務系統對接,可以實現一鍵投保,可以省去很多中間環節。


修理廠老闆只需要在手機上輸入一個車牌號,即可獲取到上年續保信息,完成從報價、核保到支付,直至生成電子保單和發票的投保全流程甚至可以實現直接在線提傭


有些人會問監管合規的問題,這裡特別提示如下,要實現上述場景,必須同時滿足以下條件:

1、代理公司必須與合作的保險公司簽訂代理協議;

2、代理公司必須獲得保險公司的遠程出單權限和賬號;

3、修理廠老闆或員工必須是代理公司發展的個人代理人,並簽訂個代協議;

4、平臺僅限代理公司內部使用;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需要監管明確的地方,就是“營業場所”的概念,按照規定,出單必須在合法的營業場所完成,但現在隨著電子保單和發票的實行,已無紙質保單,已不存在所謂“出單”的概念,公司員工或者個人代理人在手機上使用公司的內部系統出單,是否也必須在營業場所完成?如果是,如何監控我使用手機的時候是否在營業場所內?


還有很多業務場景都可以使用保險科技平臺來消化過高的人力成本投入、展業形式的突破、人員的分銷、運營的推廣、業務的落地等等痛點問題。也有人說,保險中介機構可以轉型去做服務,以服務取勝,但如果沒有業務,哪來的服務?做服務的前提是要有業務,有客戶。


三個解決方案: 一是車險解決方案,包括乘用車解決方案,以及商用車解決方案;二是壽險解決方案;三是非車解決方案。

  • 車險:一鍵投保、業務財務一體化、可視化報表和監控。
  • 壽險:計劃書、基本法、增員分銷、產品組合和對比。
  • 非車:標準化產品在線投保和非標產品的在線撮合。

三個業務場景:保險經代場景、車商場景、保險公司場景。

  • 經代:複雜的佣金政策匹配,線上發傭,財務對賬,增員分銷。
  • 車商:歷史基盤客戶挖掘,來店客戶車牌識別跟蹤,多平臺(主機廠、經銷商)數據交互,事故車線索管理,產值管理。
  • 保司:移動展業工具,產品分發,增值服務管理。

傳統保險中介機構利用科技平臺助力轉型發展的四大好處:

一、降低人力成本30%以上;

二、提高續保或者轉化率15%以上;

三、提高工作效率30倍以上;

四、增員裂變速度增加300倍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