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明白!重溫“窯洞對”:究竟是“週期率”,還是“週期律”?

猜您喜歡:長征路上有人問張聞天:怎麼老是跟著毛澤東跑?他這樣回答

“為人民服務”:何時被第一次提出,為何要“全心全意”?

1945年7月1日,黃炎培、冷遹等6人訪問延安。期間,毛澤東多次同他們促膝長談。

對此,黃炎培在其日記中寫道:“有一回,毛澤東問我感想怎樣?我答……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毛澤東答: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這段對話後來被稱為毛澤東與黃炎培的延安“窯洞對”。黃炎培從延安返回重慶後,受到很大鼓舞。經他口述,由其夫人姚維鈞執筆很快寫成《延安歸來》一書出版,從此這段關於“週期率”的對話流傳開來。

講明白!重溫“窯洞對”:究竟是“週期率”,還是“週期律”?

歷史名言,需要經受歷史檢驗才能顯示出其深刻的歷史含義。筆者查閱各種有關黃炎培“週期率”對話的歷史資料,全部皆是“週期率”。但進入新世紀後,卻有人質疑說,“週期率”應為“週期律”。

例如,2009年《咬文嚼字》公佈的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中,第九大差錯竟是“興亡週期律”誤為“興亡週期率”。他們為此還專門組織了一次座談會,會上學者一致認為“率”是筆誤,應為“律”。

從此,黃炎培的這段對話中的“週期率”在媒體上幾乎全變成了“週期律”。筆者認為,《咬文嚼字》這次咬錯了,因為他們並未領會黃炎培所說的“週期率”的真正含義。

黃炎培為清末舉人,他的中學語文老師是蔡元培先生,由此可見其文字功底十分了得。後來,他又去美國考察,精通東西文化,歸國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為他執筆的姚維鈞為高級師範畢業,一直從教。那時的老師,用字十分工整、準確。“週期率”又是關鍵詞,每個字必斟酌再三,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筆誤”?

再說,《延安歸來》又經過多次再版,那時的文字編輯皆十分嚴謹,豈能放過關鍵詞中的錯字?筆者讀過《中華民國史》《中國民主建國會簡史》《八十年來》等,其中無一不是“週期率”。

黃炎培談的是自己觀察到的一種歷史現象,常有“興也浡焉”、“亡也忽焉”的情況。這種現象並不是指不可跳出的必然規律。他同毛澤東所討論的正是中共如何能跳出這種“週期率”現象。毛澤東告訴他,中共能跳出,並已找到跳出“週期率”的路子,那就是民主。這才是“週期率”對話的精髓所在。

若把“週期率”改成“週期律”,這律即規律。凡規律,人只能遵照規律辦事,怎麼可以跳出規律呢?所以黃炎培並不把“週期率”現象當成不可跳出的規律。因此,改“週期率”為“週期律”,顯然是一種曲解。

筆者認為,黃炎培所說的“週期率”之“率”,也非概率的“率”,而是漢語中“效應”之意。黃炎培發現了這種歷史的週期支配效應。所以,他說“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週期率的支配力。”這種週期支配力、支配效應,僅是一種支配效能,而不是鐵的規律,因而是可以經努力而跳出其支配的。毛澤東說找到民主新路,要求人人起來負責,就是專指週期支配力、週期支配效應等。這樣理解,可能比較符合當時兩人對話的本意。

總之,硬把延安“窯洞對”中的“週期率”改成“週期律”,是不負責任的。筆者希望學界和媒體能慎重對待這段歷史對話的本意,並尊重其原述。

(作者: 朱相遠,系全國人大原常委)

本文原載於2015年11月23日北京日報,原標題為《延安“窯洞對”中用的確是“週期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