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醫生的“眼睛”

“大爺,今天感覺怎麼樣?”

“洋暘,是你吧,又到你班了啊!”

這是進入到負壓病房時,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護士孫洋暘和患者的對話。“每天,只要我一開口,患者就知道我來了。”孫洋暘有一個“小本本”,患者的狀態甚至是一些特殊動作都記錄在上面,“護士就是醫生的眼睛,我們得準確上報患者的生命體徵,便於醫生及時調整診療方案。”

我們是醫生的“眼睛”

體溫測量,準確有效上報數據

“我在負壓病房裡的工作是為患者測量生命體徵,訂飯發飯、收拾衛生等。”孫洋暘說,測量生命體徵包括測量體溫、脈搏、血壓、血氧等,一天至少測量四次。

測量患者生命體徵說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並不簡單。孫洋暘說起一位阿姨,她剛進入負壓病房的時候血壓特別高,高壓達到180mmHg。可阿姨卻說她平時沒有高血壓。“後來阿姨告訴我,轉運的路上她就一直很害怕,心一直‘突突’的。後來我跟阿姨聊了會兒天,阿姨的血壓也正常了。”

“遇到發燒的患者,就得更加特殊關注了,每半個小時就要給他們測量一次體溫,得時刻守在他們的身邊。”孫洋暘說。

“小本本”信息,及時“響應”患者需求

孫洋暘的“小本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她當班的這六小時裡每一位患者生命體徵的情況,連她觀察到的患者的狀態和患者提出的小要求也要記錄在上面,“比如5床明早想喝豆漿,6床今兒看起來有點蔫兒,10床情緒不好……要不忙起來轉身就忘了,得及時‘響應’患者的各種需求。”

在負壓病房裡,由於身穿三級防護服又戴著N95口罩,“由於口罩勒得比較緊,誇張點說,勒得嘴都會走形,所以我在跟患者溝通的過程中,儘量把每一個字都說得清晰些準確些。”孫洋暘說。正是孫洋暘的細心和貼心,使得她的患者都記住了這個東北口音的女孩。

語音語調,讓患者聽到最溫暖的聲音

“除了說話要大聲準確,其實語音語調也很講究,無論自己累不累,進入病房前都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因為防護服和護目鏡遮住了我們的容顏和眼睛,能讓患者記住我們的就是溫暖的聲音了。”孫洋暘現場給記者模擬了幾種不同聲音的問候語,“對於身邊沒有親人的患者來說,聽到如家人般的問候,他們的心情會很好,這在無形當中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治療吧。”

疫情期間,孫洋暘兩次進入負壓病房,“兩個14天,其實,挺難的,每次脫下防護服的時候,裡面的衣服都溼到了膝蓋。但是,身為護士,進入負壓病房成為一名‘白衣戰士’,是我一生榮耀!”

帥正新聞、沈報全媒體記者樊華、宋宇、張文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