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歧视与偏见成就的文坛浪子

柳永原名柳三变,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宋词的宗主。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造诣,对宋词的发展和对后世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经典代表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等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同样,柳永也因风流成性,擅写风月俗词而流传于世。

令人诧异的是,柳永虽然名动当时,流传千古,但作为一个宗师级的宋词名家,我们翻遍《宋史》却连他的只语片言都找不到,以至于现在只能通过一些名人笔记和他本人的文学作品去认识他,足见当时的主流社会对于柳永的偏见和歧视。虽然身处在号称文人最好时代的宋朝,而柳永的一生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被歧视与偏见成就的文坛浪子

柳永的一生,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漫长。他大概生于雍熙元年(984年),卒于皇祐五年(1053年),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但终其一生都怀才不遇,不容于主流社会。柳永的词现存200多首,而直接涉及男女之情的超过大半,这是他受主流社会排斥的根本原因;他成名很早,名气又足够大,甚至上达天听,以至于他很早就被人贴上放浪不羁,擅写风月的标签。

被歧视与偏见成就的文坛浪子

虽然当时的主流社会都觉得柳永的词太俗气,难登大雅之堂。但事实上,柳永的词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对后世的苏轼,秦少游,黄庭坚,周邦彦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还还登堂入室,在当时的皇宫宴会上传唱。

据北宋陈师道记载:“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骫骳从俗,天下咏之,遂传禁中。仁宗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这说明仁宗对于柳词是真爱。但仁宗喜爱的也仅仅是柳永的词,而对柳永这个人是否定的。柳永一生参加5次科举考试,第一次落榜后,大发牢骚写下了《鹤冲天》一词。后来,柳永在仁宗初年的科举考试本已过关,不料他的《鹤冲天》词传到禁中,其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坐实了柳永蔑视功名的口实,仁宗盛怒之下直接让他落第,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一句话直接将柳永的仕途堵死。

被歧视与偏见成就的文坛浪子

柳永转头去找当时的宰相、文坛领袖晏殊帮他举荐,没想到却被晏殊一顿奚落,晏殊说,我虽然和你一样写词,但我绝对写不出来“针线慵拈伴伊坐”这样的词。“柳三变既以词仵仁宗,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正辅,晏殊义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但不作“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张舜民《画墁录》)。

柳永的确写了不少市井气息的风月俗词,但他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羁旅行役之作,比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等,然而后世的一些名家竟然也以偏概全,实在是有失偏颇:苏轼因得意弟子秦少游的一首词有柳词的影子而讥讽他,自己却暗中与柳永一较高下;学者王灼在《碧鸡漫志》评柳永的词如“野狐涎”;李清照在《词论》评论柳永“词语尘下”……

被歧视与偏见成就的文坛浪子

宋真宗曾降旨:“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糜者,皆严谴之。”不好好读儒家经典,写作还带有浮糜文风的人,都要严肃处理。可见振兴儒道,净化文化环境是当时的主旋律。在当时的主流社会看来,如果要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道德伦理,就必须否定柳永,柳词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太大,一旦认可柳词,社会道德就有可能沦丧。“若重用之,恐士习由此而变”(吕夷简语)。

被歧视与偏见成就的文坛浪子

官场上不被统治者容纳,文学上不被主流圈子认可,甚至在道德上还不被容忍。一连串的打击使得柳永更加放浪形骸,常年醉意微醺,混迹于风月场所,以凄惨的晚年结束了悲剧一生。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何柳永名垂千古,而宋史却没有半句记载,在他们看来柳永这种放荡浪子是不足以载入史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