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1956年,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向毛主席報告:四川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鐵礦。隨後,國家三線建設催生出這座欣欣向榮的鋼鐵工業城市。

11月6日,有幸參與到第10屆攀枝花歡樂陽光節,除了沐浴在20℃的冬日陽光裡,這趟攀枝花之行也讓我對它的城市起源有了不同的認識。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從苴(左)卻硯博物館到迤沙拉村,隱藏著一段許多人不曾瞭解的民族融合史。

非典型彝族村

提到彝族特色建築,人們可能會想到四川大涼山的“森林式彝族樓”,或是貴州畢節的土掌房,可是在攀枝花南端金沙江畔的迤沙拉村,彝寨卻如同錯落有致的江南民居一般。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長江行至金沙江一段,擁有著蜿蜒優美的曲線,從遠處望著,立體感超強的村子還被大片大片向日葵包圍著。在冬季,居住在省會成都的老百姓們已穿上厚厚的羽絨服,這裡的村民們卻享受著與春天別無二致的溫暖陽光。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沿著小山坡閒蕩在迤沙拉村,建築統一是紅牆灰瓦,窗戶、簷樑上有精緻的漢族傳統雕花,牆面上繪著農耕文化主題彩繪,村民們也沒有身著彝族標誌的披氈“查爾瓦”,這難免讓人疑惑,它真的是個彝族村。又或者,設計師當年是不是給錯了設計圖?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詢問了當地老鄉才知道,迤沙拉村的居民確實都是彝族,不過他們的祖先有一大半是江南地區遷徙而來的漢族。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村子在10餘年前翻新時特地請來安徽籍設計師操刀,不過它保持徽派建築風格已有600多年。至於紅牆則是因為當地出產紅土,便就地取材,改漢族民居白牆灰瓦的風格為紅牆灰瓦。

600年民族融合史

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次著名的民族大融合,北魏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使得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政權更加穩固,隋唐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具包容性的多民族國家。明洪武時期的民族大融合,造就了非典型彝族聚落迤沙拉村。

在歷史上,迤沙拉村所處的位置是南絲綢之路要道,也是川滇兩地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擁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大明王朝建立後,洪武皇帝朱元璋曾派他的大將養子沐英(《鹿鼎記》小郡主沐劍屏的祖先)率領30萬大軍遠征雲南,這次事件便是著名的“洪武開滇”。

這支以南京人為主,夾雜著江蘇、江西、安徽籍士兵的遠征軍最終留在川滇兩地,朱元璋要求他們與當地少數民族通婚,娶了彝族婦女便改歸彝族,娶了納西婦女便改歸納西族。

由於士兵們並未完全信仰彝族神明,多保持著漢族人的日常生活方式,村民們過春節,供奉“天地君親師”,這條路是張家巷,那條路是李家巷……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迤沙拉村的牆面彩繪並沒有多少反映彝族特色的內容,倒是因“洪武開滇”事件,漢族人所帶來的先進農業生產工具成為了成為最多的彩繪主題。

在漫長的歲月裡,迤沙拉村逐漸形成起、毛、納、張四大姓,當地有“起家車輪子,毛家筆桿子,納家包穀子,張家酒罈子”之說。不過現在,村口又建起一座隱山嵐民宿,民宿打造成了濃郁的田園風,推開房間的窗戶便是向日葵花海。在以後,當地的俚語恐怕還要再多一句“xx家的大屋子”。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失而復得的苴卻硯

在攀枝花市仁和區,有一座2015年建成的中國苴(左)卻硯博物館。苴卻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除了石質如玉,存墨不腐,它還兼具端硯和歙硯的特點。早在漢朝便已經出現,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成為有個有名有姓的苴卻硯使用著。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進入唐代,苴卻硯正式確立了它在中國的地位。博物館中,一方方精緻絕倫的苴卻硯紀錄著這段歷史,苴“zuo”是古彝族語的發音。作為苴卻硯的發源地,攀枝花、迤沙拉的歷史又被往前推了上千年。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不幸的是,由於傳承人在1913年病故,苴卻硯突然失傳。現在市面上的苴卻硯是石雕藝術家羅敬如先生蒐集大量老硯重新制成的,隨著礦脈也被尋到,苴卻硯這才重新出現在華夏大地。

“洪武開滇”留下特殊文化,這座四川彝族村竟是正宗徽派建築

印象裡,三四月的木棉會開滿了整座城市,無數青年為了國家的發展共赴大西南,用汗水和青春打造了這座 “鋼鐵之城”。若不是親身來到攀枝花,我絕不會想到,它還藏著那段600年前的民族融合史,藏著苴卻硯失而復得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