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的战“疫”时刻·武汉】郭珊珊

郭珊珊,女,90后,枣强县人民医院护师 ,2020年2月5日,随衡水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赶赴武汉,进驻武昌方舱医院参加救援工作,3月18日胜利完成任务返衡。


【讲述‖我的战“疫”时刻·武汉】郭珊珊


疫情肆虐,武汉告急。全国人民都在为湖北武汉祈福、加油。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一员,我主动请缨,随时准备奔赴抗疫一线。2月5日,“幸运之神”降临到我身上——我请求支援武汉的申请通过,当天就出发。未与家人寒暄,更来不及去见两周多的宝宝一面。当日下午3:00在县卫健局,县医院领导班子和同事们为我们送行。随后跟衡水队员汇合从石家庄踏上了前去武汉的火车。


6日凌晨四时许,我们到达武昌站。领队为我们安排好住宿的问题,短暂休整后,就开始了统一分发领取物资,接下来的两天的时间里,我们经过了严格系统的培训,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为了减少舱内工作时的感染机率,不得不剪掉那及腰的长发,虽心有不舍,但无悔选择。


8号晚上也就是元宵节第一次进入方舱医院,工作时间是晚八点到凌晨两点。虽然之前进行了培训,但是心里依然是有点紧张。但身着白衣,即为战士,救死扶伤、护佑百姓健康,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虽然穿了纸尿裤,但是水也没敢喝。在此期间,我们所在的B区地下室内床位300张,人数众多,空气不流通,戴两层防护口罩,三层帽子,四到五层防护用品,四层防护手套,两层鞋套,一个护目镜,我们倍感憋闷,以至于出现了很多低钾晕舱的医务人员。每位护理人员要负责四五十名患者,包括患者的衣食起居,防护用品、餐饮食品,药品的领取分发等。生命重于泰山,为了病人负责,同样也为了自己和家人负责。我们在对患者进行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抽血检测,患者出入院宣教,患者出院后的床位处理等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不敢有一丝懈怠。

【讲述‖我的战“疫”时刻·武汉】郭珊珊


2月12日,一觉醒来打开手机收到了很多祝福,当天是我的生日!在我们衡水支援湖北医疗小分队队长的组织下,我过了一个特殊又终身难忘的生日。酒店专门为我做了一碗长寿面,队友们为我唱生日歌,送上了很多祝福。虽然现在我的亲人没在我身边,但是此时此刻你们大家就是我最亲最爱的人。


3月18日五点半,我们河北省第四批衡水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返程,而那一天同时是我护理的朱阿姨隔离期满回家的日子。回想起来,我刚刚经历B区封舱,又重新进军A区时候。接班完毕,巡视病房,不经意间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说不出的感觉,很亲切,她是我来到方舱医院第一次管床的患者,还记得入舱当天,我告诉阿姨说我是河北医疗队的,我是您的管床护士郭珊珊,叫我珊珊就好了。阿姨说谢谢你们了,后来我们交谈甚欢,彼此也很投缘……想到这,我刚打算开口喊朱阿姨,没想到她一下认出我来了,兴奋地喊:“是珊珊。”在陌生的城市被人喊出名字是让人多么幸福的事情。她告诉我说她要出院了,没想到还可以再见到我。激动之余,我们相拥拍了照片作为留念。愿阿姨健康幸福,此一别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有机会相见的话,一定是换一种身份再见!

【讲述‖我的战“疫”时刻·武汉】郭珊珊


驰援武汉的日日夜夜,我亲眼见证了武汉人民的勇敢、坚强、热情与感恩,我也更加体会到了责任担当,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所在的武昌方舱医院是第一个开舱的医院,也是最后一个休舱的医院,我们做到了,我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从最初的紧张、害怕,到后来的得心应手;从毫无头绪到建章立制,有条不紊;从工作最变到质变的升华。我们河北队被誉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抗击新冠肺炎先进集体”的同时,做到了三个零,即“患者零死亡,出院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


我选择去武汉,其实还有一个私心,是因为我的人生楷模——84岁仍然奔赴疫情重灾区,引领大家抗击疫情的钟南山院士。作为国内外呼吸病防控治疗领域的翘楚,钟南山不仅在病理学、流行病学等领域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甚至连如何洗手,戴口罩等生活细节也要亲自示范、普及,尤其是当他看到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他眼含泪花,看到他临危受命,在病毒蔓延的当下告诉全国人民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他却在18日傍晚冲到了防疫的第一线。了解病人情况,寻找解决方案。别人回家过年,他却选择了逆行而上。他说他不是为民所思,而是感到,我应该担当。最近网上被他的一线照片刷屏了,照片中,钟院士坐在嘈杂的餐车一角,他正在赶赴武汉的高铁上,面前摆着文件和电脑,又是行程满满的几天,连轴转的会议,奔赴疾控中心,上媒体直播,这件高强度的工作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


钟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作为一名90后,我也要赶快成长,承担起这个时代的社会责任。2003年非典我还小,全国人民都在保护我们,疫情面前,请大家安心,这次换我们保护大家!请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能逾越,春天终会到来!


讲述人:郭珊珊

来源:衡水日报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