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杜甫诗云“徐榻不知倦,颍川何以酬”。白居易诗曰“绮罗二八围宾榻,组练三千夹将坛”。榻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不必言说。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十八学士图(棋)》轴,园苑绿蕉丹榴,以奇古石笋点缀,前有棕榈、菖蒲、含羞草栽以佳器,置诸於庭中。士人围坐於剔犀漆榻及瓷墩上,二人对奕,二人旁观,表情凝神专注。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位于图轴中心的剔犀漆榻,周身施云纹。壸门牙条与腿足间,卷云透空相抵。腿足三弯而歧曲,至底翻卷,落于托泥。明代文人,选择此榻于庭院中雅集,足见其造型深得士子之心。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洛阳白马寺十八罗汉夹纻造像,来自宫廷佛堂,其制作年代当在明洪熙至万历年间。这些作品如此优秀并弥足珍贵,其复杂精深的制作工艺,以及逼真写实的艺术风格,无疑令其足登大雅之堂。长方体形的坐床正面、两侧以沥粉堆线,勾勒出座面边抹、束腰、腿足形状,显然是家具形态的表现。

毫无疑问,以造像写实逼真的创作形式,作者同样意图表现罗汉坐床的真实原貌。但为了突出罗汉本身,同时降低制作的成本,制作者弱化了坐床的形态,仅在长方形结体上勾勒出家具形态。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其腿足三弯之态势,与十八学士之榻几无二致。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弘治戊午金台岳氏本《西厢记》中,厅堂、卧房、书斋,榻的身影无处不在。其中就有不少三弯腿榻。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上至宫苑世家,下至民间百姓,这样的榻频繁出现,足见有明一朝,三弯腿榻甚为流行。

除了绘画,现实中此类三弯腿家具,也有实物存世。

山西朔州崇福寺,始建于唐,现存金代建筑三座,明代建筑五座。寺内建有藏经楼,后毁于战火。明代洪武年间重建后,楼内置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阁。千佛已然不存,但名称沿用至今。阁内正面一尊弥勒佛像为明代铜铸,高约1米。佛像后的木制三檐佛楼,高约 4.5米,结构精巧,据传是重建时仿唐藏经楼式样而作。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佛楼斗拱间饰有贴金龙纹及凤纹,为典型的明早期形态。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佛楼底座约1.5米见方,用料厚实,边抹厚达十余公分,腿足以整木挖就。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腿足造型苍古,蔸转崎岖而坚实。上部膨出有力,内侧歧出壮硕的花牙,与肩部隐起的花叶呼应。叶尖延腿足渐渐内收,至底外翻,顺势镂雕饱满肥硕的卷叶,一气呵成。

足下锼扁方形足承,落于底部托泥。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腿足装饰简洁,风格统一。尤其披肩花叶装饰,是明早期实物的例证。业界前辈学者曾经表述:“……肩部隐起花纹,部位与图样都想金属饰件,这是采用薄浮雕来模仿铜、铁裹叶的造法。”金属饰件在家具上的出现,最早是柜体、交椅等功能件,而应用于腿足肩部上,则相对较晚。此实证的出现,证明此纹饰是早期桌几类披肩花叶的的延续,在明早期即已出现。由此说明前辈学者的这一观点有待商榷。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无论是画中家具,还是存世实物,都说明这一造型的家具,是明代主流之一。

本场拍品的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无疑是这样的主流造型代表作品。无论从形态或神韵上,都不难看出两者一脉相承。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黄花梨榻边抹宽厚坚实,有意锼挖的上部浅槽,与面下束腰形成双束腰的假象,层次递进,犹如建筑上的叠涩。束腰为整条木板装嵌于腿足上截露明的短柱间,而非常见的分段装嵌。其间加设的立柱,主要起装饰作用,类似矮老。

壸门牙板与腿足齐头碰,互相雕出卷叶相抵成如意形,镂雕并不透空,使之不易损伤。牙板上沿铲出一线,与腿足的叶脉相连,使得榻面下部内外线脚完整封闭,匠心凸显。这一装饰手法,前所未见,是为孤例。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边抹一角平坦处,有部分清晰文字款识“延津x”。具体内容未能查实,有待继续考证,估计是榻的某代主人,与乾隆皇帝有着相同的雅好。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榻身各部构件用料茁实,不仅边抹、腿足以大料造就,束腰、托腮、牙板亦是宽厚异常。牙板穿销固定、踩珠与腿足一木整挖、角花不透空等等工艺细节,也是该榻能够长久保存完整的要素。细查此榻,虽见少数修理,却未发现任何改制痕迹。

传世黄花梨榻不足百例,以直足马蹄为数最多,三弯腿榻包括故宫在内仅见有14例。而具备厚边抹、高束腰、卷珠翻叶踩球等鲜明特征者,仅此一见。

移榻对月眠——晚明黄花梨高束腰三弯腿榻

唐代诗人李洞诗曰:

他日愿君容一榻

煎茶扫地学忘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