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說是二,右手攔住它說不是,是四

左手說是二,右手攔住它說不是,是四

過去人們認為右腦沒什麼用,有人做手術切掉了右腦,醫生會說,沒事,右腦沒用不要緊。

後來神經心理學家斯佩裡研究左右腦的功能,發現人沒有了右腦,會出現很奇怪的現象。

他問一位患者說:你這次手術做了幾次?

患者舉起左手比劃:兩次。這時候右手過來抓住左手說:不是,是四次。

由此發現了左右腦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並因此研究,斯佩裡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01腳本化行為

計算機在運行程序的時候,有非常強大的邏輯,從上到下,條條羅列,只要給它一個腳本,就能無限的循環下去。

並且它絕對不會出錯,規規矩矩的按照設置好的程序進行。

有一種動物叫地蜂,它覓到食物的時候,會把它拖到洞口,然後放下食物,進洞裡觀察一下,確定安全,再出來把食物拖進洞。

這是它一整套的腳本化行為。

左手說是二,右手攔住它說不是,是四

科學家做研究,在地峰進洞觀察的時候,把食物挪到回了那個地方,等地峰出來的時候,食物不見了。

然後它會怎麼樣呢?

它再次回到那個地方,把食物拖到洞口。

有趣的是什麼呢,這次它依然把食物放在洞口,進洞觀察情況。

科學家又再次把食物挪回去,地峰出來的時候發現食物又不見了。

它又再次把食物拖到洞口,放下,進洞觀察。

如此反覆幾十次,地峰依然會把食物放在洞口幾十次。

科學家十分不解,面前的生物更像是被編好程序的機器,嚴格遵循著一定要進洞檢查之後才能把食物拖進洞的設定。

腳本性行為的定義是:動物對環境變化產生自動反應的行為。

左手說是二,右手攔住它說不是,是四

02人與腳本化生存的不同

腳本性行為非常普遍,不只是動物,在人類身上也十分常見。

比如開車。

開車就是一個腳本化行為,有著一定的程序性和機械性,司機在開車的時候就只是在開車,大腦中是不會想該不該踩剎車,該不該踩油門。

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腳本行為。

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和動物的區別在哪呢,就是人不是大自然寫好的程序,人能夠突破腳本化的生存模式,產生意識,改變行為。

沃勒斯坦是電影院負責賣爆米花的人,他一直為爆米花賣的少而愁苦,來看電影的人都只買一包爆米花就走了。

所有的電影院都一樣,這是一個已經默認的規律。

但是他就疑惑人們為什麼不買兩包爆米花呢?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把一包爆米花改成一大桶,當時所有人都嘲笑他,放大了多不像話,又有什麼用。

但是他自己堅持去嘗試,後來驗證,放大了的爆米花,人們也一樣吃得完。

賣牙膏的人,為了增加銷量,用了一個餿主意,把牙膏口設計的粗一點,人們一次用量變多,採購新牙膏的頻率就上升,銷量也就隨之提高。

所以人的思維是有靈活性的。

左手說是二,右手攔住它說不是,是四

03放鬆有時候是創造的背景牆

程序的運行是自上而下的,它必須要有最開始的一個設計,然後進行鏈接以下的步驟。

但人的思維卻可以以一個僅有的點來擴大鏈接的範圍,突破本身的侷限性。

有一個有趣的小測驗,在紙上用九宮格的格式畫九個點,相辦法用一條線只折四次連起所有的點。

思維沒有彈性是怎麼都連不起來的。

但我們把它連起來之後,會發現這其實特別簡單。

有時候我們遇見一個人,覺得這個人哪裡不對,你說不上來他哪裡不對,但就是覺得不對,沒有證明的特定的事件證明有問題,所以你也沒有絕對的理由拒絕合作。

然後合作一段時間之後,你發現他有很多的問題,是真的不對。

這個過程是我們右腦反應的過程。

大腦的靈活性就在於左腦是偏腳本化的,它有更多的邏輯性和分析性。而右腦具備非腳本思維,偏向選擇性、自主性。

左手說是二,右手攔住它說不是,是四

左右腦通過胼胝體聯繫在一起,讓人類能夠字面化理性分析的同時也能夠彈性應變,處理藝術化的可能是正確的解釋的潛意識。

故而,彈性思維更能讓我們的大腦獲得更多的創造性。

那麼,怎麼強化彈性思維呢,研究表明,輕鬆的狀態更能激發彈性思維。

達芬奇畫《最後的晚餐》的時候,旁人總覺得他心不在焉,眼看工時就要到了,他還沒畫完,主教急的每天派人去催,達芬奇後來講說,告訴主教,我畫裡還有一個角色的形象沒有定,要是他再催,我就畫他的臉。

那個角色是出賣上帝的猶大。

後來主教再沒詢問過這件事。

很多時候偉大的著作往往是在大腦放鬆的時候產生的,你雖然當時沒在做這件事,但你的右腦在持續運作,並且因為放鬆的狀態,能夠突然獲得靈感。

人工智能永遠不能徹底代替人類,因為人的思維具有彈性。

願我們在生活中更多的調動我們右腦思維的彈性,同時運用好我們左腦的邏輯性,讓我們的大腦清醒且富有靈活性。

左手說是二,右手攔住它說不是,是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