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说:究竟是什么让你不敢轻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娜拉说:究竟是什么让你不敢轻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生活中,总有一些朋友很慢热,或者很难接受他人的帮助,我自己也一直受到这种困扰。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不敢轻易接受他人的好意呢?是原生家庭教育,还是受过伤害或者欺骗?


今天一位许久未见的朋友通过微信与我联系,我们聊起大学时的同学、活动、毕业,也问起双方的近况,正聊得起劲儿时,朋友问我现在的住址,说给我邮寄点老家的特产,我第一反应就是"不用啊,谢谢",之后朋友很尴尬,我也很无措,似乎一下子距离就远了很多。回想起过去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的处事风格,在他人对我表示出善意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或者逃避!


娜拉说:究竟是什么让你不敢轻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小时候,一群小朋友到邻居家玩耍,其他小孩子可以愉快的拿零食,我却畏畏缩缩,不敢接人家主动递上来的食物,因为家人一直对我的教育就是小朋友要有礼貌,不能随便吃人家的东西,人家非要给你也不要直接吃,那样会很没出息儿。那时懵懵懂懂,分不清楚什么是随便,所以有记忆以来,外人给的食物、礼品都是直接拒绝的。偶尔有那么一两次,接下了对方硬塞的东西,也会软糯糯的回过头告诉大人,是婶婶给的,不是我要的?然后两家大人相视一笑,一个夸孩子有礼貌,一个谦虚的说也不知道像谁、小大人一样。我不知道现在在家人眼里我还是不是那个很"出息儿"的孩子,我只知道,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我的不擅交际错过了很多朋友,也因为"小家子气",我不是很适应群居生活,这种慢热和后知后觉困扰了我多年。初中的时候,很流行送生日礼物,我有一个小本子是专门用来记录收到的礼品和同学生日日期的,甚至在临近对方生日的时候睡不好觉,生怕自己忘记"回礼"会惹得对方不开心;高中班级组织徒步远行,即使脚已经摩起了水泡,还要倔强的支撑,不肯接受男同学的帮助(那时候觉得被男同学背起来很可耻);大学时在参加敬老院活动时,因陌生人要留一个后期联系的电话而落荒而逃。工作后这样的事情就更多了。


娜拉说:究竟是什么让你不敢轻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之前同事大姐问我,是不是之前受到过伤害,所以很怕与人接触?不由令我想起同村一个姐姐的经历。她一个人到外地读大学,因为导师对她照顾有佳,所以心生爱慕,后来恋爱,见家长,可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导师才和盘托出他已有妻。这位姐姐受了刺激,从此惧怕与异性接触,看到儿时的姐妹聊天,也怀疑是在议论她,甚至几次轻生,直到我离家多年,听妈妈聊起她的近况,还不免惋惜,一个花一般的姑娘,因为一次的遇人不淑,不仅仅葬送了终身的幸福,还丧失了对人起码的信任。老人常教导我们,"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也总在他人的一堑中被迫长一智,久而久之怀疑、不信任、怕被伤害或者怕得到又失去的情绪形成思维定势,根深蒂固,很多时候我们选择拒绝,不是因为真的受到过伤害,而是源于条件反射!这种礼貌,或者客气,让我们与他人有一种疏离感!我记得与先生刚刚认识的时候,他总是给我发微信消息,我回复最多的几个字便是"嗯""好""谢谢"。有次他问我为什么不多说几句?感觉你很清高哈。我答复他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就不必两个字吧?其实,是内心中不知道怎么处理对方的好意,也怕多说几句暴露自己的心声,故而我只能用简短的字句表达,而这种简短疏离的沟通方式恰恰是因为内心深处疑虑、不信任,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简短的交往中,没人会有耐心去深挖你真实要表达的思想。


近几年,读了很多书,也听了很多课,尽量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除了工作等特定的场合下的沟通技巧演练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或者比较放松的情境下,还是重复以前的定势思维,虽然我一直在警示自己对于外人的好意可以适当的接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通过"礼尚往来"建立的,但二十多年的习惯不是一时半刻能够改变的,我还要在这条路上慢慢改变。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做到接受全部的真心,拒绝所有的假意,这是我一直追寻的处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