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說:究竟是什麼讓你不敢輕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娜拉說:究竟是什麼讓你不敢輕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生活中,總有一些朋友很慢熱,或者很難接受他人的幫助,我自己也一直受到這種困擾。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不敢輕易接受他人的好意呢?是原生家庭教育,還是受過傷害或者欺騙?


今天一位許久未見的朋友通過微信與我聯繫,我們聊起大學時的同學、活動、畢業,也問起雙方的近況,正聊得起勁兒時,朋友問我現在的住址,說給我郵寄點老家的特產,我第一反應就是"不用啊,謝謝",之後朋友很尷尬,我也很無措,似乎一下子距離就遠了很多。回想起過去很多時候,我都是這樣的處事風格,在他人對我表示出善意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或者逃避!


娜拉說:究竟是什麼讓你不敢輕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小時候,一群小朋友到鄰居家玩耍,其他小孩子可以愉快的拿零食,我卻畏畏縮縮,不敢接人家主動遞上來的食物,因為家人一直對我的教育就是小朋友要有禮貌,不能隨便吃人家的東西,人家非要給你也不要直接吃,那樣會很沒出息兒。那時懵懵懂懂,分不清楚什麼是隨便,所以有記憶以來,外人給的食物、禮品都是直接拒絕的。偶爾有那麼一兩次,接下了對方硬塞的東西,也會軟糯糯的回過頭告訴大人,是嬸嬸給的,不是我要的?然後兩家大人相視一笑,一個誇孩子有禮貌,一個謙虛的說也不知道像誰、小大人一樣。我不知道現在在家人眼裡我還是不是那個很"出息兒"的孩子,我只知道,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因為我的不擅交際錯過了很多朋友,也因為"小家子氣",我不是很適應群居生活,這種慢熱和後知後覺困擾了我多年。初中的時候,很流行送生日禮物,我有一個小本子是專門用來記錄收到的禮品和同學生日日期的,甚至在臨近對方生日的時候睡不好覺,生怕自己忘記"回禮"會惹得對方不開心;高中班級組織徒步遠行,即使腳已經摩起了水泡,還要倔強的支撐,不肯接受男同學的幫助(那時候覺得被男同學背起來很可恥);大學時在參加敬老院活動時,因陌生人要留一個後期聯繫的電話而落荒而逃。工作後這樣的事情就更多了。


娜拉說:究竟是什麼讓你不敢輕易接受他人的善意?


之前同事大姐問我,是不是之前受到過傷害,所以很怕與人接觸?不由令我想起同村一個姐姐的經歷。她一個人到外地讀大學,因為導師對她照顧有佳,所以心生愛慕,後來戀愛,見家長,可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導師才和盤托出他已有妻。這位姐姐受了刺激,從此懼怕與異性接觸,看到兒時的姐妹聊天,也懷疑是在議論她,甚至幾次輕生,直到我離家多年,聽媽媽聊起她的近況,還不免惋惜,一個花一般的姑娘,因為一次的遇人不淑,不僅僅葬送了終身的幸福,還喪失了對人起碼的信任。老人常教導我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也總在他人的一塹中被迫長一智,久而久之懷疑、不信任、怕被傷害或者怕得到又失去的情緒形成思維定勢,根深蒂固,很多時候我們選擇拒絕,不是因為真的受到過傷害,而是源於條件反射!這種禮貌,或者客氣,讓我們與他人有一種疏離感!我記得與先生剛剛認識的時候,他總是給我發微信消息,我回復最多的幾個字便是"嗯""好""謝謝"。有次他問我為什麼不多說幾句?感覺你很清高哈。我答覆他能用一個字表達清楚就不必兩個字吧?其實,是內心中不知道怎麼處理對方的好意,也怕多說幾句暴露自己的心聲,故而我只能用簡短的字句表達,而這種簡短疏離的溝通方式恰恰是因為內心深處疑慮、不信任,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簡短的交往中,沒人會有耐心去深挖你真實要表達的思想。


近幾年,讀了很多書,也聽了很多課,儘量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但除了工作等特定的場合下的溝通技巧演練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或者比較放鬆的情境下,還是重複以前的定勢思維,雖然我一直在警示自己對於外人的好意可以適當的接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通過"禮尚往來"建立的,但二十多年的習慣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改變的,我還要在這條路上慢慢改變。希望有一天我能真正做到接受全部的真心,拒絕所有的假意,這是我一直追尋的處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