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大臣謝衡:儒者的本色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對曾在烏衣巷生活的王、謝家族因時代變遷不復當年的感慨。

王、謝兩家族在六朝時期是風光顯赫的家族。“家風”、“家傳”讓兩個家族成為六朝貴族門閥,與六朝同起訖,共盛衰。

謝氏家族,要追溯在史料記載中可查的開啟者,應為謝纘。謝纘,史料上記載很少,只知道其為典農中將。

在《晉書》上真正對謝氏家族的人物開始有資料記載的是謝衡。

謝衡,榮寵六朝的謝氏家族的第二代,大約生活在曹魏末到西晉初期,一生尊崇的是儒家思想,其人生充滿了儒者的本色。

西晉大臣謝衡:儒者的本色

1.“晉書限斷”爭議中的站位

三國曹魏時期,司馬懿以曹氏皇帝為傀儡,獨攬朝廷大權。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雖對皇位虎視眈眈並充滿了野心,但因時機未成熟,始終沒有黃袍加身。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逼迫當時的魏元帝曹奐讓位,自己登上皇位,為晉武帝,並追封上祖父、父輩等為帝。

從司馬懿獨攬大權到司馬炎正式為帝,經歷了一段時期。正是這時期,讓撰寫晉朝史書的人產生爭議,無從下手,到底晉朝歷史該從何年開始。

針對這些爭議分為三大派:一派是認為公元240年算起,因為那一年是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共同執政;一派認為從公元249年開始,認為那年司馬懿把曹爽剷除掉,獨攬大權,雖沒正式稱帝,但卻是實權在握;一派認為從公元265年開始,認為司馬炎正式稱帝,名實一致,名正言順。

作為謝衡,當時任為國子博士,他對“晉書限斷”站位是在第三派,體現了他為人嚴謹,循規蹈矩的儒者性格。

西晉大臣謝衡:儒者的本色

2.重視儒學核心問題禮儀

《晉書•王接傳》:摯虞、謝衡皆博物多聞。博物多聞指熟悉和諳通朝章國典,繁文褥禮,而這正是儒者應有的本分。禮儀是儒者關注的核心問題。

晉武帝時期,東平王司馬楙上書,他的手下王昌的父親年輕時原來居住長沙。王昌父親接令出使中原,碰巧南北戰爭,停留在北方,與原配妻子生死相隔,音信全無。後來王昌的父親娶了王昌的母親為妻。南北統一後,王昌查探到父親前妻己故多時,現請求期廷明確是否要為父親的前妻服喪。

東平王上書的問題引起了朝廷官員激烈爭論,因為南北戰爭史確實造成很多家庭分崩離析,妻離子散,產生了很多禮儀上的問題,需要國家進行理順。此時的謝衡第一個陳述自己的意見,認為王昌父親雖有二個妻子,但事出有因,在道義上講,王昌應服喪。

謝衡從儒家禮學出發,認為按禮教的規範,行為上應該執行。雖然謝衡的提議後來被晉武帝否決了。

作為儒者,謝衡非常重視禮儀,並認為應按社會等級將其規範,這也是他儒者的本色之一。

西晉大臣謝衡:儒者的本色

3任國子祭酒是碩儒莫屬

根據《晉書•職官志》記載:咸寧四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囯子祭灑、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

司馬氏從司馬懿開始世世代代都尊崇儒學,重視禮教。在曹魏時期,司馬氏用儒家禮教與曹氏相對抗,得到了天下人的認可。待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後,更是大力宣傳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特別重視禮喪。

因此,在司馬氏掌權的西晉時期,儒家思想為國學思想。晉書記載中,國子學是當時最高的教育機構,教材採用儒家的經典文章,招收對象多為官僚貴族的子弟,重點向官場輸送這方面的人才。

國子祭酒就是國子學的校長,國子博士是國子學的教授。謝衡在晉武帝時期任職為國子博士,後又任為國子祭酒。

結合國子學對校長、教授要求,再觀看謝衡的任職,可知道他是一名博覽儒家經典,精通儒學的人,因此稱其為“碩儒”是名符其實!

縱觀六朝謝氏家族的歷史變遷長河中,謝衡雖不是一名重量級人物,但卻引起世人的好奇,是怎樣的父親培養出放蕩不羈的謝安,從而開啟了謝氏家族的“老莊心態,名士家風”。

謝衡表現出來的儒者本色,與其後人老莊家風相比,讓後人覺得如此驚奇:原來世世代代心儀老莊的謝氏子弟,其家族竟是從儒學開始的,讓世人只能感嘆歷史捉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