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

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

玉璽


中國歷史上,“丞相”的名稱一直在變化。

秦朝和漢朝,丞相為文官之長;到了隋唐,三省長官中的尚書令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宋代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明代稱宰相為“內閣大學士”;清代時,“軍機處大臣”中的“領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

那麼,這個官位名字為什麼要變來變去呢?僅僅是為了好聽嗎?顯然不是。這背後隱藏著中國式權力演變的一個規律,那就是皇帝對權臣的防範。

權臣是威脅皇權的一個重要因素。秦朝建立了丞相制度,讓丞相替皇帝處理繁重的日常政務,但是皇帝制度本質上又對任何人都不信任,皇帝總是擔心丞相奪了自己的大權。因此,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和第一個丞相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互戒備的。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俯見李斯的車騎隊伍滾滾而過,聲勢很大,他很不高興,隨口罵了一句。有人把這事告訴了李斯,李斯馬上減少了隨從。結果秦始皇又大怒,追問左右是誰向李斯透露了消息。隨從們沒人敢承認,於是秦始皇將當時隨侍在左右的幾百個隨從全部處死了。


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


這一事件典型地說明了皇帝對丞相的戒心。漢武帝時期,曾經走馬燈一樣地換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漢武帝託孤時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中被免職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殺或被下獄治罪。被免職的7個人中也有2個人是非正常死亡,一位是竇嬰,他被先免職後棄市,另一位是田蚡,被驚嚇至患精神分裂症而死亡。這是伴君如伴虎的真實寫照。

漢武帝換了這麼多丞相,感覺還是用著不順手,於是就開始重用近臣,來架空丞相。什麼近臣呢?尚書。

所謂尚書,相當於各部的部長,中國古代的政府分為六部,每個部的部長叫尚書。

然而事實上,尚書一開始是一個很小的官職。秦代和漢代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與尚書。這些官替皇帝管理帽子、衣服、飲食、洗澡、傢俱這些小事,其中管理書籍的叫尚書,也就是皇帝身邊的貼身小秘書,是級別很低的官員、服務員。


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

影視劇中的漢武帝


但是漢武帝就開始用自己的貼身小秘書來處理重大的國務,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由尚書處理,而不是給丞相。為什麼呢?因為小秘書地位低,又隨時在身邊,很好使喚。宰相除了上朝能見到皇帝以外,平時連見一面都很難,而身邊的人長期與皇帝朝夕相處,卻逐漸建立起了那種人與人之間基本的信任感。這就相當於今天有些官員會把很多事交給司機去管,為什麼?因為司機貼身,靠得住。

這樣一來,丞相的權力就被架空了。時間長了,“尚書”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職務,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時候,尚書令名正言順地成了真正的宰相。原來的丞相這個官職還在,但沒有了權力,“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而 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