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引言

2008年,北京奧運會,日本游泳運動員北島康介再次獲得100米和200米蛙泳金牌,他創造了日本選手連續2屆奧運會奪得2個游泳項目金牌的歷史。

由於他已經在4年前的雅典奧運會上,刷新了自己保持的200米蛙泳世界紀錄,併成功贏得了這兩個項目的金牌,所以他成為北京奧運會最大的金牌熱門,日本舉國關注,北島壓力巨大。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北島康介

幸運的是,他及時得到了腦科學專家林成之的指導,最終化解了來自外部的壓力,完成比賽,並最終奪冠,衛冕兩項金牌。

林教授給北島的建議是:“比賽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如果你不這樣理解勝負,你就不可能將你的全部能力發揮出來”。這個思維方式被稱為“勝負腦”。

這位指導出奧運冠軍的林成之教授(Hayashi Nariyuki),1939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是日本大學醫學研究生院綜合科學研究科教授,美國邁阿密大學終身教授,國際腦神經外科和腦力開發權威,“大腦降溫療法(Brian Hypothermia Treatment)”創始人,日本奧運代表團專注力訓練特別顧問。

他著有暢銷書:《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高效記憶:提升記憶力的7個習慣》,《影響大腦的7個壞習慣》等。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今天,我們解讀的這本《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日文首版已經3年,並加印30次,風靡日本教育界,其中文版2019年10月上市,深受廣大家長喜愛,最近我也被種草了。

精華導讀

1 重要的兒童培養理念

1.1 發展階段理念

在成長心理學的研究過程中,從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開始,到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再到以勞拉·E·伯克為代表的“畢生發展觀”,他們都認為人的成長具有階段性特點。林成之教授以腦科學研究為基礎,認為兒童的大腦成長也可以分為3個主要階段:

第1階段:0~3歲,腦神經細胞不斷增多的階段;該階段應最注重培養孩子的“本能”,即所謂:“自衛本能”,“統一/一貫性本能”和“自我本能”

第2階段:4~7歲 ,腦神經細胞發生“間拔”現象,是培養孩子“好腦”和提高孩子專注力資質的關鍵起步階段,該階段

應注重培養孩子發揮才能的專注力資質

第3階段:8~10歲,不斷髮展出“信息傳遞迴路功能”,該階段應注重培養孩子“主動做”的意願

1.2 “專注力”就是“情緒力”

我們總是可以很輕易記起那些充分調動情緒的記憶,比如說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一次老師的當眾表揚等等,反之,如果一個任務很無聊,那麼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印象特別深刻,比如窗外的雨聲。

人類的本能是不需要思考,就能自發運行的底層操作系統,如果能將情緒與本能結合起來,專注力將自發形成,並且運行高效。

作者指出提高“專注力”,就是要將4種“情緒”與4個“本能”相結合: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情緒+本能=專注力

總之,要想讓孩子專注力高度集中,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她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1.3 “共同成長”理念

孩子是為了完善我們自己而生的。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由於人類的大腦天生具有社會性,嬰兒和兒童的認知和心理成長都是與父母,或身邊親密陪伴著的互動中形成的,所以作者指出:“共育”才能成長。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們必須要有“共同成長”的心態。

共同成長的父母多半會把自己擺在一個引導者和參與者的位置,而不是單純的教育者,灌輸者。這也就是林教授所說的:“不以teacher為目標,要成為professor”。

對孩子的培養,其實是在“孩子有自我成長的潛力”的基礎上進行的,我們需要承認這一點,尊重孩子,理解他們的困難;同時父母還要抱著“我也要跟孩子一起成長”的心態,更多參與孩子的引導和自身的完善,形成一個共同進步的家庭氛圍,這是將孩子培養成為優秀人才的秘訣。

1.4 “勝負腦”的基礎——冠軍思維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科學研究表明:有成功經歷的孩子,專注力更容易提高。同時,很多專家包括本書作者林成之都承認:專注力其實質是情緒能力,也就是情商。孩子如果只是失敗,情緒就不會得到激發,“信息傳遞迴路功能”的開發會受到限制。

培養孩子,要從簡單的任務開始,讓孩子懂得努力就會成功,這樣的模式下,會激發他不斷地追求自我突破,實現更多的成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僅培養了孩子的學習能力,還鍛鍊了孩子必勝的決心。

只有訓練孩子們保持對成功的渴望,將成功的信念堅持到底,把專注進行到最後一刻,將剩餘的時間當成自己的時間,就會產生“贏”的決心。

這就是能在關鍵時刻穩定發揮實力的“冠軍思維”的基礎。

2 好用的專注力培養方法

分析為重要的理念,我們來看看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具體方法。

2.1 在專注力的時間維度上——養成“全家好習慣”

2.1.1 語言習慣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兒童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很多來自家長的語言引導,我們的生活了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會很快學會父母常用的語言和態度,這對他們的影響可謂深刻。

林教授列舉了很多毀掉孩子才能萌芽的禁詞:“不對!不是那樣的!”,“你那麼做有什麼用?”,“別磨磨蹭蹭的,抓緊!”等都在榜單之中,因為這些話我也經常說,所以特意摘了出來。

當然,他也為父母提供了好的會話方式,比如:

1)與孩子共情的會話“然後呢?”,“還真是那樣呢!”,“媽媽/爸爸是這樣想的,你覺得怎麼樣?”

2)以不訓斥的方式讓孩子做事的會話“今天在學校累了才沒做到的對吧?休息一會咱們再……吧?”

3)與孩子一起思考、激發自主性

的會話:“媽媽不知道這樣好不好,但是也有這樣做的。你覺得怎麼樣?”,“媽媽以前這樣做失敗了,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4)瞬間激起孩子幹勁的“金句”:“你就是咱們家的王牌啊!”,“你就是咱家的最後堡壘!”

2.1.1 行為習慣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1)合理訂立目標,並且要把《努力計劃表》貼到家人看得到的地方;要注重將大目標劃分成可以快速實現的小目標,儘量讓孩子從每個任務中獲得成就感;

2)養成“一氣呵成”地完成一個任務之後,再開啟下一個任務;

3)端正的姿勢,不易疲倦且能確保長期的身體健康,有助於維持專注力;

4)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再訓斥也沒用,接受孩子的現狀,從簡單入手,幫他找回學習的樂趣,激發他自己的學習自主性。

5)讓孩子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比單純地要求更有效

此外,作者還為好習慣提供了家庭版,有效養成家庭習慣,才能滿足“共同成長”的要求。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2.2 在專注力的空間維度上——打造“MY ZONE”

林教授在書中傳授了我們,他珍藏多年的提高孩子專注力的“秘方”——創造一個“MY ZONE”,並養成在其中做事的習慣。比如說:“腳邊70釐米”就是梅西的“MY ZONE”,而一個乾淨整潔的書桌就是孩子的“MY ZONE”,這些區域都是他們的絕對領地,閉著眼睛都可以掌控一切。

好的理論總是相通的,陳海賢博士也在他的“成長心理學”課程裡詳細講述了“環境場”對自我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陳海賢對“環境場”的闡述:它就是你在一個空間裡的做事習慣,習慣會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進而又會鞏固習慣的行為。你在這個空間裡做的事情越純粹、越持久,這個空間“場”的力量就越大。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營造一個孩子們喜歡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快速進入狀態,在這個環境內做純粹的事情,鞏固習慣,有助於發展他們高度的,持續的專注力。

從腦神經科學到日常習慣,用訓練奧運冠軍的方法培育兒童專注力

結語

林成之教授的《兒童專注力培養方法》是建立在腦神經科學及兒童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結合試驗觀察而得出的理論和實踐的深度融合。

本書從人類大腦的生理基礎到兒童的成長階段,從掌控情緒到調動本能,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到打造絕對自主的專注“空間”,為父母提供了兒童不同成長階段,全面的,可操作的“育腦”方法指南。

在兒童專注力概念氾濫的當下,本書的知識體系非常值得借鑑。


我是@早起的知更鳥,孩兒他爸,企業高管,高級工程師,閱讀重度上癮者。期待我們能在閱讀和分享的路上,一起成長!

#423 頭條知識節##青雲助力 共渡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