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丨鄧敏:做自己的旁觀者

自在丨鄧敏:做自己的旁觀者

*這是品觀APP《自在》欄目2020年第18周的推送

作為一名主廚,失去味覺是不可想象的災難,然而,芝加哥餐廳阿里尼的主廚格蘭特·阿卡茲因為癌症,在失去味覺的一年中卻獲得了新生。

以前,作為主廚,他習慣發號施令,廚房裡的每一個人按指令遞上食材,主廚嘗過以後再指導烹飪。

失去味覺後,阿卡茲變得特別脆弱,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完全無助,這個時候,他必須尊重和信任他的夥伴。而他的味覺從完全失去到慢慢恢復,又讓他對味覺有了全新的理解。阿卡茲感慨,失去味覺的一年,讓他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主廚,一個更好的領導者,一個更好的人。

自在丨鄧敏:做自己的旁觀者

格蘭特·阿卡茲

我想象的畫面是,格蘭特·阿卡茲從自己身體裡抽離出來,如旁觀者一樣,看著自己細細體會味覺一點一點恢復的過程;因為脆弱無助,在依賴他人中,重新看見了他人,並重建與夥伴的尊重與信任。

自在丨鄧敏:做自己的旁觀者

患病將格蘭特·阿卡茲的人生歸零,而格蘭特·阿卡茲以旁觀者的姿態認真體會了一種新生。

這讓我想起梁冬最近的一句招生文案,“終於成熟到可以年輕的地步”。梁冬有個太安私塾,每年收一期學員,六年來發展出了一套美好的生活哲學和學習方法論,其實就是梁冬身體力行探索生命覺知的分享。

梁冬是可以旁觀自己的人,他對生命充滿好奇,他喜歡見智慧的老人,從中國傳統文化切入,再走進生命科學、哲學、藝術、宗教等不同的學科裡找答案。

自在丨鄧敏:做自己的旁觀者

梁冬

“成熟到可以年輕的地步”,我理解的是,年輕是一種新生的體驗,人生下半場,終於懂得隨時抽離自我,做一個旁觀者,與自己保持一定的距離,細細體會、觀察自己生命成長的過程。就像格蘭特·阿卡茲一樣,重新體會味覺和生命重生的過程。

70年代生的人特別有同感,少有人很清晰地在規劃好的人生上行走,大部分人生的上半場都是懵懵懂懂。

被父母的要求,被社會的遊戲規則裹挾,無意識被動地走到了當下,年近半百,人生不論成敗,一定會在某個時刻,突然有一個自我抽離出來,質問人生動機:“你到底要過怎樣的生活?”

疫情突然按下了暫停健,禁足在家的時間,相信會有很多人向自己發出了這樣的質問。所以,今年會有很多人換一種活法。

人生不僅僅只有一齣戲,很多時候,我們是活在一種慣性裡,自我是一個更強大的慣性,抽離自我,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本質上是通過不斷審視自我,在動態中認知自我。

旁觀者視角也是一種心理療法。面對困境,當你抽身出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時,你知道任何問題都會過去,困境也好,坦途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所以,做自己人生的觀眾,與自我保持一定的距離,就能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態。

旁觀者是生命覺知的起點,是從無意識人生走向有意識人生的開始,是生命新生的狀態。所以梁冬說:年輕是一種選擇。年輕是變得更加開放、更加敏感、更加勇敢,可以勇敢地接受和拒絕;年輕是仍然有一團對自己生活熱愛的熊熊烈火,隨時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全新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