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問題沒有解決思路?可能因為你的思考缺乏“廣度”

文 | 唐島灣大俠

有多少人曾經像我一樣,面對一個問題,總是指望通過一閃而過的想法來解決它?但是當這個想法閃不起來,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

得到大學最近公佈了一組關於網友對課程偏好的數據,發現現在的網友對於“思維”類的課程尤其偏愛,像關於商業思維的,古代兵法思維的等等。這個數據背後所暴露的一個事實是:

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思維,才是打開問題這扇大門的鑰匙。

如果有人問你,你思考的廣度有多大?

可能你會回答:

“必須是無限大啊!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嘛!”

然而現實總是毫不留情地給了這些人一次又一次的重擊。

問兩個問題:

1)你可以讓一個不會做菜的人,給你燒一盆紅燒肉嗎?

恐怕很難,就算他按照教程燒了出來,味道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這是思考的第一個侷限,即自身知識的侷限

2)西虹市首富里那個經典問題的改版,你如何在一天內花光銀行裡存著的10個億?可以開腦洞!

可能有人會去買樓,整棟整棟的買,買完這個小區買另一個小區;也可能會有人去買保險,給自己整個村的人都投上人身意外險。這些方法也許可行,不過操作起來恐怕會非常費事。題目裡說了,可以開腦洞,所以有人提了一個方案:

“讓銀行把10個億用二進制顯示”

如此一來,1000000000按照二進制就是2^8=256,轉換完了以後去櫃檯取出來買條阿迪的褲子就完事了。

大多數人會從“消費”這個下游的角度出發,很少人會想到從“銀行”這個上游位置行動。這是思考的第二個侷限,思維的侷限。這就是限制我們思考廣度的兩個絆腳石。

怎麼把它們一腳踹飛?

1.避免落入“海綿式學習”的深坑

遇到問題沒有解決思路?可能因為你的思考缺乏“廣度”

海綿碰到多少水就吸收多少水

知識的數量不夠?那就學知識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嘛!

可是讀了萬卷書,就一定能行萬里路,一定能見到顏如玉,最後住進黃金屋嗎?

恐怕是不一定行!

身邊不少人在聊天過程中都標榜自己去年一年讀了幾十本書,書房裡現在堆著全是書。這些人的談吐和氣質跟其他人還真有些不大一樣,從他們提出問題解決思路的角度,也能感覺到這些人肚子裡是有墨水的。

但是,如果你問他去年最後讀的一本書是什麼,或者問他最後讀的那本書講了什麼,他們就答不上來了。

其實這群人的學習方式,就是典型的“海綿式學習”。

顧名思義,他們攝取知識,就像海綿一樣不加區分和思考,只要是水(知識)都被吸進去了。但是當把海綿從水裡拿出來,放到地面上,不一會水就全蒸發掉,身體裡什麼也沒留下。

遇到問題沒有解決思路?可能因為你的思考缺乏“廣度”

蒸發之後,什麼都沒剩下

大舅家有兩個孩子,一個去年高考,勉強過了一本線,最後去了廣西大學;另一個今年高考,考上了上海復旦。

上週六去他們家吃飯慶祝老二考上覆旦,老大沒放假,我就開玩笑地問他:

“你這考上覆旦,是不是站在你哥的肩膀上啦!他沒少給你複習資料吧?”

老二笑了笑,跟我說:

“那必須的!我哥幫了我很多,給了我大量的資料和寶貴的經驗。不過嘛,能考上還是我自己悟性高!哈哈”

然後,他把他和他哥這三年記得筆記本都給我,想給我炫耀下他的努力。我看完他們的筆記,我就明白為什麼老大隻考上211。

首先,不可否認,老大爺非常努力,上課筆記、錯題集一個沒少,而且每個學科都有錯題集,當然老二也記了不少錯題。然而他們最大的區別是,儘管老二的錯題相對較少,但是每道題目下面都一定有兩段話,一段描述為什麼會做錯,另一段解釋以後如何做這一類型的題。而老大的錯題集上只有錯題。

顯然,老大和老二最大的區別就是,老大學習的那塊海綿,吸滿水以後就拿出來讓它慢慢蒸發,而老二的是吸滿水後從池子裡拿出來又放進另一個池子。

2.正解:淘金式學習

如果把老二的做法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質疑和反思。

而質疑和反思正是解決思維侷限的良方,它告訴我們學習應該不斷地提問和甄別,就像淘金子一樣,一點點把泥沙過濾掉,把金子留下來。

遇到問題沒有解決思路?可能因為你的思考缺乏“廣度”

淘金工人在反覆淘洗去除多餘的泥沙

相信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在某個時刻,你跟朋友聊天,你不經意的某句話突然讓你朋友大吃一驚,然後恍然大悟地握著你的手告訴你,“對啊!我怎麼沒想到!”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描繪的就是這種情況。你的行為,實際上打破了你朋友腦中的思維侷限。

這也給我們啟示:一個人的體內應該住著兩個自己,一個把頭埋進書堆裡學習,另一個自己在一旁站著,時不時的敲打你,提醒你質疑和反思,即心中有一個“旁觀者”。

華羅庚老先生一直強調的“學習就是先把書讀厚,再讀薄”也是“旁觀者”思想的體現。

華老主張,學習中,對於書中的描述應該不斷問自己,“這個真的正確嗎?如果正確,有哪些例子可以證明?否則,應該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此一來便把書讀厚。

當案例和想法足夠豐富,足矣讓你對每個描述都有深刻理解,這時應該提醒自己反思,思考如何將大量的案例濃縮概括成自己的描述,從而將書讀薄。

旁觀者就好比一個“校正官”,他時刻都在提醒你質疑和反思,從而避免落入機械吸收的陷阱,並不斷增強思維的延展性,打破思維的侷限。

總結

思考的廣度有兩個侷限,一個是知識,一個是思維。

打破知識的侷限需要我們避免落入“海綿式學習”的陷阱,而是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質疑和反思。

當面對大量要學習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檢視它形成的結構,識別它可能存在的誤差,和不同內容之間的聯繫,我們就成功的把自己放在了“旁觀者”的位置,成為了一個合格的淘金式學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