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部殯改方言話劇《櫻桃崮下》在京展演受熱評

  11月19日晚,全國首部反映殯葬改革的方言話劇《櫻桃崮下》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演。

  《櫻桃崮下》取材於山東省沂水縣推行殯葬改革過程中發生的真實事件。2017年5月10日,山東省沂水縣創新實施以“惠葬禮葬”為核心的殯葬改革。經過3年實踐探索,逐步實現了全民惠葬、免費進公益性公墓安葬、舉辦“追思會”新型喪葬禮儀服務“三個全覆蓋”,形成了一整套“普惠型、全鏈條”的殯葬改革模式,蹚出了一條殯葬事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為記錄農村推動殯葬改革、破舊俗樹新風的艱難歷程,展現移風易俗工作中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山東省臨沂市文化和旅遊局、臨沂市民政局和中共沂水縣委縣政府以沂水縣實施殯葬改革中發生的真實案例為背景,精心創作編排全國首部反映殯葬改革的方言話劇《櫻桃崮下》。

  該話劇以“老人病重後議後事”“殯葬儀式如何處理”“砍樹砌墳矛盾衝突”“召開家庭會議解決矛盾”“櫻桃園中展示殯改成效”五幕,講述了夫妻之間、兄弟之間、妯娌之間、父子之間、傳統喪俗與殯改新風之間、大操大辦與厚養禮葬之間的矛盾。

  劇中,櫻桃崮村黨支部書記張小凱的奶奶是一位老黨員。一天,她突然重病在床。於是,圍繞著怎樣給老人準備後事全家人發生了爭執。按照張小凱舅姥爺的意見是大操大辦。二叔家經濟困難,難以負擔高昂的喪葬費用。此時,沂水縣殯葬改革大幕已拉開。張小凱堅持要按照殯葬改革要求辦。最後在奶奶的支持下,他說服了舅姥爺等人,徹底摒棄了喪葬陋習,掀起的移風易俗文明新風吹遍了櫻桃崮。又是一年櫻桃紅,一曲歌聲響徹櫻桃崮,“沂蒙山區好地方,改革帶來新氣象,移風易俗倡文明,永遠跟著共產黨……”

  一個多小時的展演,以震撼人心的表演和蕩氣迴腸的劇情,生動講述了沂水殯葬改革的故事,內容感人,情節生動,耐人尋味,引起了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演出現場多次響起熱烈掌聲。

  “真正做到厚養禮葬才是真孝道!”民政部政策法規司李威觀看話劇後表示,真正的孝道,不體現在身後事的大操大辦上,也不體現在邀請親屬參加喪禮上,而是要在老人在世的時候好好孝順、好好照顧,讓其在平靜和安詳中有尊嚴地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

  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社會組織執法監督局)張超感慨地說,現實中群眾對“有錢的講排場,沒錢的撐門面”負擔之重深有感觸,打心眼裡不願大操大辦,但又礙於情面不得不辦,其中的辛酸與苦累只有逝者家人自己知道。

  “話劇很接地氣,讓我想起當年家裡老人過世時的情形。”民政部社會救助司費珊龍表示,殯葬改革要改變的是幾千年根深蒂固的觀念和喪葬陋俗,必須聚焦聚神聚力抓好工作落實,強化宣傳引導作用。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鄒健表示,該劇生動展現了沂水縣殯改引導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體現出以新老兩代村支書為代表的共產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跌宕起伏的劇情引人入勝,令人感動,也發人深省。

  “《櫻桃崮下》取材於山東省沂水縣實施殯葬改革中發生的真實案例,是一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優秀作品。”民政部機關黨委(人事司)杜棟說,該劇對宣傳推廣“全民惠葬、厚養禮葬、逝有所安”的沂水殯葬改革經驗、全面推進殯葬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櫻桃崮下》是沂水推進殯葬移風易俗的一張文化名片,生動講述了沂水殯葬改革故事,是沂水殯改文化自信的體現。”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庸國祥表示。

  記者採訪得知,參演該劇的演職人員均是首次出演殯葬題材話劇,一開始很擔心殯葬改革題材的話劇老百姓難以接受,可演完幾場後發現,顧慮是多餘的。“前不久父親去世,我切身感受到沂水殯葬改革為人民群眾帶來的實惠。”劇中張小凱扮演者劉立龍說,倡導移風易俗,殯葬費用由政府埋單,不僅杜絕了鋪張浪費,也切實減輕了群眾負擔。“原來殯葬改革宣傳也可以用輕喜劇的形式和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來演繹,徹底改變了以往嚴肅、哭泣的哀傷基調。”舅姥爺的扮演者燕兵如是說。

  此次組織該劇來京展演,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推進移風易俗重要部署、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強化黨員幹部推動殯葬改革模範帶頭意識的重要舉措。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有關負責人說,用話劇的形式演繹殯葬改革非常接地氣,把改革的過程演繹得非常到位,通過這個話劇,相信大家都會受到教育。

  “自己人演自家事,這樣宣傳更接地氣,更有人情味,更親切,群眾更容易接受。”沂水縣委書記薛峰說,通過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感染干部群眾,營造改革氛圍,比單純講大道理更管用。目前,該話劇已在山東臨沂、濟南等地巡演53場,廣受好評,有力推動了殯葬移風易俗宣傳。

  據介紹,沂水縣推行以“惠葬禮葬”為核心的殯葬改革三年多來,統一規劃建設110處節地生態型公益性公墓,共有30258戶逝者家庭享受到殯葬全免費政策,戶均減負約2萬多元,節約土地1000多畝、木材3萬多立方米,較好解決了“逝有所安”問題,促進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助力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記者:朱婕妤、路建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