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呂梁·中國作家網】呂梁漫步

【媒體看呂梁·中國作家網】呂梁漫步

人說山西好風光

知道呂梁山,是從一系列文學作品、電影和歌曲裡知道的。早些時候有馬烽和西戎合著的長篇小說《呂梁英雄傳》;後來有馬烽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歌詞唱道: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往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歌詞質樸、意境,曲子則悠揚、敞亮、民歌風,韻味十足。《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裡還有一首插曲叫《幸福不會從天降》,也很好聽,歌詞道: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歌詞和曲調借鑑了山、陝兩地民歌和山曲的元素,悠長婉轉,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再後來還有不少寫呂梁山的小說,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也使我長期對呂梁山嚮往不已。

賈家莊

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賈家莊的文旅項目,已經做得有聲有色了。賈家莊還是集體所有體制,堅持多種經營,共同致富,集體和個人收入逐年增長。賈家莊有個馬烽紀念館,不甚大,是老房子,前後兩進院子,館裡展出了馬烽生前用物、創作手稿、相關圖片等等。馬烽是山西呂梁市孝義市人,有較大影響的作品就是前述的《呂梁英雄傳》、《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裡的一些人物原型,就在賈家莊。演唱《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手也是山西人,叫郭蘭英。郭蘭英是山西平遙人,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演唱的許多民歌風的歌曲,成為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共同文化記憶,比如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歌劇《白毛女》中的唱段《北風吹》,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插曲《人說山西好風光》,歌劇《劉胡蘭》唱段《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都是她的代表作。劉胡蘭也是山西人,她的家鄉在現呂梁市文水縣。郭蘭英演唱的這些歌曲流傳廣遠,具有深厚的時代基因。

汾酒和竹葉青

更早一些,山西呂梁市還有一位女性名人,就是唐朝的女皇武則天。呂梁人說到當地名人名物,都會用三個一來表述:第一個一是一本書,就是《呂梁英雄傳》;第二個一是一瓶酒,就是汾酒;第三個一是一個人,就是武則天。一瓶酒其實是兩瓶酒,就是汾酒和竹葉青。汾酒和竹葉青是汾陽市汾酒集團的兩個品牌,都是清香型白酒,但汾酒是竹葉青酒的基礎酒,竹葉青則是在汾酒的基質上,加入多種藥材製作而成的。白酒又叫燒酒,或蒸餾酒,在唐朝後期,或最遲在元朝,從中原以外地區傳入。汾酒集團是汾陽市的支柱企業之一,為汾陽市的財政收入和脫貧攻堅,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汾酒集團的生產區坐落在呂梁山東麓邊緣。其實大部分汾陽市境,都分佈在呂梁山左側太原盆地中的汾河谷地平原上。山南為陽,河南為陰,汾陽市老城區應該是建築在汾河的北岸的。出汾陽酒廠西行,不出半小時,就進入呂梁山區了。

呂梁山區

不到呂梁山不知道,到了呂梁山,才知道組成呂梁山的材質和太行山完全不同。太行山是傳統意義上的山,即石頭山;而呂梁山大部分都不是石頭山,而是黃土山。這些黃土山由無數年間的黃土、漠塵堆積而成。由於黃土層裡含有粘土、石膏、碳酸鹽等物質,因此遇水時易於溶解、流失,乾燥時卻十分堅硬,人類可以在山體中挖掘成窯洞以供居住。正因為呂梁山不是石頭山,因此許多低山淺丘都被開墾成農田或梯田。呂梁山區降雨較少,所以田塊裡種植的都是玉米、高粱、穀子等旱糧。當地種植的高粱,大都是矮化的品種,主要供給酒廠釀酒,少量當作雜糧食用。穀子在當地又稱小米。據史書記載,中國歷史上那些最耐旱的穀子品種,在整個生長季,只需一場透雨,即可完成自己的全部生活史。

大紅棗兒甜又香

暮秋的呂梁山,除了隨處可見的玉米、高粱、穀子,還有村裡村外、房前屋後十分惹眼誘人的大紅棗。呂梁山的大紅棗都是自然紅,是一種紫紅,紅得發亮、健康、透明,讓人眼裡看見了,心裡就禁不住想上去偷一把來吃。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坐落在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政府和晉綏軍區司令部駐地,這裡北倚元寶山,南面蔚汾河,東距興縣縣城大約7公里,西距黃河只有15公里。在紀念館細看,方才明白呂梁山區對於陝甘寧地區的重要性。在上世紀交通不便的三四十年代,有了黃河與呂梁山這兩道天然屏障,陝甘寧地區就是相對安全的;反之則危險重重。

我們順著黃土梁攀上邊區機關駐地。當地老屋都倚山挖崖,開窯成居,崖壁裡的窯洞挖好後,稍有實力的人家,都要在窯口砌上塊石,保護窯口不遭風雨侵蝕。我們輾轉攀上土疙樑上的一座院落,只見一排窯洞前生長著一棵大棗樹,樹上果實累累,結滿了大大小小的紅棗,地上也落了一地,卻沒有人撿食,窯洞門外的的垃圾桶裡,還有打掃衛生的工作人員掃進去的一層落棗。一陣風吹過,棗枝碰撞,大紅棗又落了一地。我們趕緊俯身去撿拾,放一粒在嘴裡,鮮甜微酸,滿滿的都是呂梁山的那種好奇和況味。

棗芽茶

但是當地村民告訴我們,現在漫山遍地的大紅棗,人們已經不愛去摘它了,因為棗子賣不上價錢,摘一天棗子,還不如一天做工的工錢。呂梁山的大紅棗暫時被冷落了,但呂梁山的有心人卻敞開創意的心扉,開發出了棗芽茶和棗葉茶,突破傳統產業困局,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呂梁棗芽茶的原材料,分棗芽和棗葉兩種,棗芽茶是春天棗樹發芽時採摘下來的鮮葉製成的,棗葉茶則是採摘夏季棗樹的大葉製作而成的。如果按工藝分,棗芽茶或棗葉茶又可分為綠茶和紅茶兩種。把採摘下來的鮮棗芽依綠茶工藝製作,可製作成綠茶,把採摘下來的鮮棗葉依紅茶工藝製作,可製作成紅茶。當地的棗芽茶技師告訴我們,棗葉茶便宜些,因為產量大,但棗芽茶賣得很貴,因為棗芽產量太少。棗芽茶是什麼味道呢?我們都很好奇,都有些迫不及待,因為沒有人喝過棗芽茶。我們坐到了臨縣棗芽茶廠品嚐室的茶臺前,眼巴巴看著茶師小姐姐纖指飛舞。棗芽紅茶泡出來後,一杯子都是琥珀色,抿一口在嘴裡,是棗花盛開的淡香氣,既飄渺,又香遠。棗芽綠茶泡出來後,則春風拂面,滿杯淺翠,與室外幹黃的大山,形為兩極,在呂梁黃土大山的環境裡,這是一種顫動靈魂的顏色。

呂梁護工

離開棗芽茶廠,我們的疑問還沒有完全消除。棗芽茶走出了一條產業新路子,但帶動的就業人口仍然有限,摘棗掙不到錢,那麼到外面做一天工,又能掙多少錢呢?我們乘車前往呂梁市臨縣的白文鎮,去那裡的職業技校看一看。臨縣是當地的人口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白文鎮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呂梁護工”,已經名揚華北大地、黃河兩岸了。職業技校學員以當地貧困人口為主,在校期間費用由政府買單,是當地政府重要的扶貧項目。學員學習的課程,以家政、護理為主,有一般家政服務、病人護理、月嫂、廚師等技能培訓。教室的牆上,貼著“掌握職業技能,成就精彩人生”、“學習改變命運,技能成就未來”等標語。在月嫂培訓班裡,數十位女學員,每人手裡捧著一個“嬰兒”,她們按照老師的指導,一邊用手按摩“嬰兒”的手指,一邊嘴裡唸唸有詞道:大姆哥,二姆弟,大個子,四小弟,還有一個小妹妹。學員學成畢業後,由相關中介介紹到北京、天津、太原、神木等地工作,供不應求。家政護理專業中,月子護理收入最高,一般月收入七八千元,少數可以過萬;疾病護理次之,一般可達五六千元;普通家政收入稍低,但每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正如白文鎮廟坪村女學員郝榮霞說的那樣:我們只有努力掌握好專業知識,才能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黃河岸邊的女導遊

想要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一片屬於自己新天地的呂梁山女人,遠不止郝榮霞一人。黃河東岸有一個古鎮,叫磧口。磧口坐落在呂梁山湫水河的入黃口,隸屬呂梁市臨縣。這裡的山嶺,和呂梁山別處的山嶺,並不一樣。這裡的山嶺,大都是石頭山,因而磧口依山而建的古村、古鎮,都有別一種剛硬和古樸。磧口本就是軍事重地,明清以來,又憑藉黃河水運的優勢,成為連通黃河東西的交通和物流樞紐,形成了繁華的市津碼頭。為我們講解的,是一位單眼皮、面相黑紅、親和力強、頗顯鄉風氣息的大姐王小萍。她捧著一個保溫杯,上身穿一件紅格子襯衫,有點土到頭而為洋的感覺。大姐說起西灣民居和磧口古鎮,就象說起她家的宅院,閉著眼都說得溜。更好的,還是她對當地民俗的熟稔,她念起民謠來,若說似唱,禁不住我就幫她錄了一段像。

她說當年胡麻油是磧口物流的一個重要品種,磧口光胡麻油商鋪,就開了30多家。“磧口街裡盡是油,油簍堆成七層樓,白天黑夜拉不盡,三天不拉滿街流”,這是說當地胡麻油吞吐量大。又說,“磧口三天不髮油,汾州府裡點燈愁”,這是說磧口作為黃河兩岸的重要物流樞紐,轉運功能也十分重要。胡麻油,大概是當時黃河右岸盛產的一種大宗商品,既可食用,也可點燈。大姐說到當時磧口的繁華、富裕,又唸了一段民謠道,“磧口柳林子,家家有銀子,一家沒銀子,格里格拉掃個幾盆子”,這是說當年的磧口,就算沒有錢的人家,隨便打掃打掃,也能打掃出幾盆銀子來。現在,磧口作為交通和物流樞紐的功能,幾乎完全消失了,但古鎮的旅遊重要性正在慢慢體現出來,成為當地具有獨特性的文旅重鎮。王小萍大姐也靠著她的親和力講解,創造了一片屬於她自己的新天地。

剪紙大娘

呂梁大山裡的女人,上了點年紀之後,也閒不住,也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呂梁市中陽縣的弓陽村,是一個移民搬遷村,數十戶人家,來自附近的多個自然村。搬遷前的那些自然村,多的不過五七戶人家,少的只有兩戶人家,交通條件差,公共服務設施缺失,生產條件簡陋,物質收入水平低下。搬遷到弓陽村後,每家都有一幢獨立的兩層小樓和小院,個人投資不到一萬元,剩餘建設資金由當地政府承擔。經過主人允許之後,我們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這戶人家只有一位大娘在家,她和她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她住樓下,兒子兒媳住在樓上。孩子們白天外出務工,到附近的黑木耳產業大棚工作,只有她一人在家,她卻閒不住,把她的剪紙作品攤開在床上,讓我們欣賞。她的剪紙題材有龍鳳,有花卉,有農耕,有年節,紅彤彤的,多是喜慶。她家的小院裡種著棵型很大的白菜,還種著草花和月季。

黃土山裡的湖

呂梁市位處山西省中部西側,下轄10個縣,1個區,並代管兩個縣級市,市域面積兩萬多平方公里,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山區和半山區佔九成以上,總人口則不到400萬。國土面積稍大,人口偏少,這樣的人口和麵積比,符合中國中東部山區縣的一般規律,因為在農耕時代,山區對人口的承載能力,一般都是較弱的。在呂梁山裡,你總會覺得山是高的,一重一重;水是長的,在山谷裡蜿蜒曲折;路總是走不完的,上了又下,下又覆上。我們離開呂梁市中陽縣弓陽村附近的蔬菜大棚,向縣城出發。山路彎彎,盤旋上下。這時,突然看見左手峽谷裡,閃現出一灣碧水。峽谷裡的清流,和峽谷兩邊土黃色的山體,形成了鮮明的比照,不禁使人的心湖也盪漾起來。嘴裡便不由吟出了一些句子,道是:“呂梁山裡訪英雄,山高水遠路無窮;黃河岸邊濤聲重,紅棗一樹見真情。”在心裡暗暗想一想,這或算是呂梁三日的一個小結罷?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許輝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