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河出龙门之:

帝喾暮雨

冯双民

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滚滚黄河蜿蜒东流,带着高原的飒飒寒风,裹挟着无尽的泥沙,跃过龙门奋力前行,把王者之气传承到了合阳,就留下了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远古印记。

帝喾(前2275—2176),号高辛氏,五帝之一。少昊之孙,黄帝之曾孙,尧的父亲。系黄帝之后的第三位帝王。帝喾作为上古五帝之一,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自然也是有着非同常人的神话传说。帝喾的出生方式与伏羲出生时如同一辙,俩人的母亲都是踩了巨人脚印有感而孕。我想,历史上凡有大人物出场,都带着各式各样的彩色光环,其中最特别的出场方式应该就是“有感而孕”了。

帝喾是很幸运的。作为当时少昊玄嚣的孙子,幼年时就常伴在玄嚣身边,接受着言传身教。帝喾在玄嚣身边不仅学到了他的本领,受到玄嚣的影响。

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而在帝喾成长的过程中又幸运的遇到了第二个贵人,那就是华夏部落的首领颛顼。颛顼在帝喾15岁的时候就把他接到自己身边,一来效仿当年玄嚣抚养自己的事情,教授帝喾本领,二来慰藉自己对玄嚣的思念之情。帝喾用了几年时间把颛顼的本领都学会了,颛顼见自己再无本领教他,并且帝喾的年纪也不小了,需要独自历练,就把他分封到高辛,所以世人称帝喾为高辛氏。帝喾一边治理封地,一边帮助颛顼管理整个部落,成长非常快。

后来,颛顼逐渐老去,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开始思考继承人的问题,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把自己的位子传于帝喾。等到颛顼逝世,已经30岁的帝喾就正式成为华夏部落的首领。

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帝喾与当年的颛顼相似,同样是身兼两家之长,并且颛顼在位时基本扫平了天下不安稳的因素,所以颛顼继位以后部落非常平静,几乎没有太大的波折。《资治通鉴·帝喾》述曰:“帝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事敬之。”短短而不足百字,高度的概括和赞扬了帝喾的德政思想、人格魅力和执政理念。古人评赞曰:“郁郁和穆,人君之容;嶷嶷凝重,人君之德。”说帝喾一举一动,合乎时宜,吃穿住行,与百姓一切等同,一代明君,民心悦服,天下太平,日月增辉。

帝喾成为华夏部落的首领之后,整个部落一片繁荣,周围的部落知道华夏部落的强大和帝喾的才能,或与之友好往来,或俯首称臣。帝喾见部落内定外安,就鼓励人们勤事农桑,并且观测星象变化,在《颛顼历》的基础上订立四时,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华夏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其实,帝喾在位的时候天下处于太平盛世的状态,百姓过着平静的生活,国家没有纷争。他在位75年,为尧舜治理天下,荡平了纷争,巩固了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基,被天下人尊为开天辟地之人和华夏民族的奠基者。上自炎黄建立华夏民族,下至尧舜实现国家强盛,帝喾应是承上启下第一人。《通鉴》原文是这样记述的:“帝喾既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

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帝喾逝世后,葬于黄河之滨的洽川莘野村西。《广舆记》中记载:“帝喾陵在郃阳”。《同州府续志》:“高辛氏陵在莘里村”。帝喾的陵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亲笔书写的碑铭。清代每年由藩司拨付专款,以作春秋祭扫之用。

古洽川八景之一“喾陵暮雨”也在这里惊艳一时。古时候,此处建有楼阁亭台。每逢清明前后,斜风吹拂,细雨如丝,轻轻地打在楼阁挑角的风铃上,叮当作响。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思幽怀古,况味悠然。1996年清明节,合阳县人民政府恢复了中断六十年的祭扫活动,且规模逐年扩大,规格逐年提高。每到清明,帝喾陵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种民间艺术争奇斗艳,各呈异彩,已经成为洽川及塬上附近各村群众的盛大节日。陵前新立国务院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霍松林所题“帝喾陵”石碑。

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如今,当我们走进洽川领略无限唯美的风光时,我想,许多人还是会先拜谒帝喾陵的。或许是在晨曦中欣赏喾陵,或者是在“暮雨”中穆然肃立。只有站在帝喾陵前,我们的崇敬、感慨、诚服会油然而生,因为帝喾在人们心中树起的丰碑是浩气长存的,是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骄傲的,更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经久不衰的振兴之基。

延伸阅读:

帝喾暮雨,触碰黄河岸畔的远古印记

我们常说:我泱泱大国,华夏文明几千年;我们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

当你登上古老的长城,抚摸着历经千年沧桑的城砖,远眺雄伟壮阔的瑰丽山河,那种心底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是否在呐喊:我们是华夏儿女。

可是,你真的知道:何为华?何为夏?何为华夏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你要正儿八经的说清楚,却要破费一些唇舌,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组成。

在我国,不光“华夏”一词,还有“中华”、“炎黄”、“汉”、“中国”等词,都源远流长,有很深的韵味,它们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或者是某个人的心血来潮,一下子就形成的。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一定要像搞科研那样去弄清楚它们复杂的形成过程,但起码要知道它们的基本含义。就像今天的欧洲,为什么又叫“欧罗巴”一样。

简单来说,“华夏”是一个组合词,“华”和“夏”两个字在上古语里面同意,两个字基本可以通用,华人也就是夏人,华族也就是夏族,中华也可以叫做中夏,古籍里面都是这样混合称呼的。如果非要把这两个字作一个区分,那就是:“华”指文明程度高的人(群),“夏”指文明程度高的地区,它们和文明程度相对较低,位置相对较偏远的“蛮、夷、戎、狄”相对应。

其实,“华夏”这个词,就是上古时代占据中原一带的人对自己的称呼。于是,我们心中熟悉的炎帝、黄帝,便浮现在了我们的脑海,因为他们是最早占据中原一代的人,所以,我们又以“炎黄子孙”自居。但是,炎黄子孙是一个小概念,它主要是指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子孙后代;而华夏民族是一个大概念,它除了指炎黄子孙,更是指后世无数占据中原地区和融入中原文化的所有共同体。包括后来的“秦人”、“汉人”、“唐人”……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说无论是中原地区的民族,还是边远地区的民族,都对周武王表示顺从。其中的“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民族,即后来的汉族。《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

——《河出龙门·民族根脉远古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