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1976年12月24日,桃岭成为欢乐的海洋。这一天,桃岭公路通车典礼隆重举行。歌声嘹亮,鞭炮声声,鼓乐齐鸣,桃岭人民欢欣鼓舞。


随着一列车队开上桃岭,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时任中共芜湖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兼泾县县委书记的王乐平也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庆典,分享了通车的喜悦。从此,桃岭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桃岭村是泾县汀溪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泾县东南58公里,东与宁国市交界,南与旌德县交界,西南与榔桥镇黄田村相连,北接汀溪乡大南坑村,西邻汀溪乡苏红村。全村无耕地,山场总面积32000亩,平均海拔800米。桃岭村开门见山,并以境内的高山桃岭命名。其中,桃岭头、鸟雀岭、老虎坪等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源自黄山余脉的桃岭河(赤滩河的源头)纵贯整个桃岭村,村民大多沿河而居,四周群山环抱,溪水纵横,风景优美,是个世外桃源。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桃岭曾建立泾县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是泾县的红色摇篮。


1929年前后,共产党员肖吉凤、程稽学、王晓南、吴小凤先后在桃岭一带开展党的活动。1930年,中共泾(县)旌(德)、宁(国)特区委在桃岭建立,吴小凤任书记。1932年3月,桃岭成立了中共榆桃岭支部,肖正荣任书记,并建立了14人的泾县第一支秘密赤卫队组织。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方志敏部北上抗日先遣队19师团长率领的红军远征连来到桃岭,并与当地赤卫队一起打下宣城溪口,桃岭真正成为泾旌宁宣游击根据地中心地区。1935年,中国共产党就在桃岭村榆林坦(原桃岭村委会驻地)建立了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这是泾县建立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1936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泾族宁宣中心县委常委、泾县县委书记吴小凤同志在与国民党部队作战时壮烈牺,年仅36岁。1936年7月,红军皖浙赣独立团路过桃岭,留下一支46人的队伍,由阙怀仰,罗信发带队,在桃岭一带开展游击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部队下山编人新四军第一支队。1941年1月、南事变中,傅秋涛率领一部分突围出来的新四经桃,得到当地群众的积极帮助,后经宁国、宣城向东突围,2月上旬渡水抵达苏南根据地。


如今,桃岭的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但是,昔日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桃岭人,肩挑手推的日子十分艰难。当时,桃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桃岭苦呀桃岭难,两座大山把路拦。两年只睡一年床,一年要吃两年粮。”那时候,鸟雀岭连鸟雀也飞不过去;黄连岭(即桃岭),爬起来苦似黄连。桃岭人为了把山货送出去,再把粮食和日用品买回来,常常天不亮就要起床,晚上半夜才能到家,每晚睡不到几个小时。他们挑着担子,翻山越岭,清脆的杵声在羊肠小道上延伸…由于每天的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大,劳力吃得多也是自然。


听到了这样的民谣,了解了桃岭人的苦日子和通车的美好愿望,经历过革命战争风雨洗礼的王乐平再也坐不住了。1969年底,县委书记王乐平和县交通局长、技术员一道翻越了775米高的鸟雀岭,亲身体验了桃岭人艰难的生活。夜晚,王书记在煤油灯下和桃岭大队的干部座谈,了解群众的困难和心声。


1958年大炼钢铁时,桃岭人砍伐了一批木材,却运不出去,烂在山上养蘑菇。为了生活,桃岭人只得把大树锯成木板,每次出山挑上100多斤木板,卖掉以后再买上大米和油盐,挑回桃岭。大雪封山的日子,家家都要断粮。据当时桃岭大队的干部汇报,全大队有劳力189个,每年运输量是33460担子,需要41825个劳动日。平均到每一个劳动力,每人有221个劳动日用在运输上。


想到一根扁担压得桃岭人抬不起头来,王乐平夜不能寐……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1972年夏,王乐平又一次来到了桃岭。那天,四岭八坑的社员齐聚大队茶厂,王乐平即兴作修路动员讲话。他说,鸟雀岭、黄连岭挡住了桃岭人的出路物资只能挑进来,让桃岭人苦不堪言。桃岭人一的出路就是物公样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开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


世上无难事,就人不干。王乐平当场承诺,县里负责钢、雷管、药,劳动出。3年不行就用5年的时间,一定要把公路修通。


修路是桃岭人祖祖辈辈的期盼,也是世世代代的大好事。当场,各生产队就自筹资金3000元,大队也就外联、组织施工等事项进行了分工。


接下来,王东平又和技术人员一道翻山越岭,反复勘查论证,定走向,选路线,最确定最省工、最省钱、不绕道的路线:从黄连岭直接出山。


技术人员拿出了160万元的工程预算,仅炸药就需40万元。160万元对桃岭来说,简直就是个大文数字。当时,桃岭人的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面对巨资,有些桃岭人打起了退堂鼓。王乐平耐心地给他们分析,许多粉化石,钢钎插进去就撬开了,用不了那么多炸药;劳动力不花钱,需要花钱的主要是炸药、雷管和钢针,这个县里给解决。大家不要自己吓唬自己,放开胆子干。


很快,县里召开了常委会,决定先解决桃岭公路建设费7900元。第二天,公社就派人用这笔钱买了钢钎、炸药和雷管,装了两卡车。


1972年10月24日,桃岭公路正式开工。王乐平用铁锹铲下了第一锹土。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从桃岭往山外修路,一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策敲定后,桃岭红旗招展,全员上阵,砍路、挖土、装筐、挑土、奠基…人来人往,热火朝天,敲击钢钎清脆的声音在山谷回荡。累了,就席地而坐,倒一碗热水,抽一口黄烟。寒冷的冬天,山顶阴风怒号,树枝、杂草、山石上到处都是白霜或白雪,气温格外冷,手脚冻得不听使唤。天刚亮,民工就来到了工地,手一掏出来,就冻麻了。哈口热气,或者放在胸口捂一捂,稍微缓和些,民工就抄起锄头、铁锹、钢钎干了起来。为了打炮眼,他们从家里捎来了干柴干草,烧起一堆火,融化冰雪。凭借着这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个冬春下来,山顶的5里的路已经修成。按这个速度干下去,全线17.5公里的路就可以在4年内完工 。


忙过了春茶,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基民兵组成了专业队,专攻急难险重的任务。赤炎炎的夏天,高山无水,只得派人从十儿里外的的水还用桶山谷挑水上山,真是“滴水贵如油”。用过的脏水,还用不桶装起来,第二天工地洗炮眼用。蚊子咬,虫子叮,战高温,汗如雨…桃岭人民着百折不挠、顽强战斗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誓死也要征服大山,开出幸福路。


夜幕降临,村民们燃起一堆堆篝火,加班加点,接着干。远远望去,一排排火堆连成长龙,像闪烁的繁星,让桃岭不眠。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打炮眼和选位放炮是技术活,拿惯了山斧、山锄的大山人,“滑锤”、浪费炸药、受伤是自然的。有的人“滑锤”,扶钢钎者的手被大锤打肿了;有的人蛮干,累了一身汗,钢钎还是切不进去;有的人一炮下来,只炸掉了一小块石头……没有经验,他们就请来了浙江的行家里手。浙江的技术员操作起来,钢钎“吱吱”地往石头里钻;高空作业,他们像松鼠一样敏捷;一排炮响,半壁山坡被切开。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由于疏忽大意,浙江的钱技术员点了14炮,却以为是13炮。13炮响过以后,他和另一名技术员上前察看,结果14炮炸响,2人不幸遇难。


人命关天,2个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桃岭人的热情也降到了冰点。人们收拾工具默默回家。前方的路还更加险峻,谁敢再冒这个风险?下一关谁去闯?


就在桃岭人打退堂鼓的时候,王乐平又来了。面对群众低落情绪,他没有责怪。在做好善后工作的同时,他和大家一起分析事故原因。王乐平说:“山上修路有危险是正常的。只有大家群策群力,谨慎行事,精细施工,克服麻痹大意的思想,事故就可以消除。


召开了动员会之后,大家重新振作起来,挺直腰杆,再燃激情。随着青年突击队和巾帼铁姑娘队应运而生,劳动竞赛成了常态。从浙江技术员那里学到的技术,被村民们灵活地运用到了实践中去,钢钎一根下去有5米多,一炮炸开能消平一个山嘴…定向爆破成效显著,安全防范百密而无一漏。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工程加速度,但是资金短缺。王乐平趁着召开省“三千会”的东风,和桃岭村干部一起找到了省木材公司,得到了每年4万元的支持;向当时的地委书记夏德义又争取到了3万元;县林业局也解决了2万元。这样,桃岭公路修建需要的炸药等费用彻底解决。


苏红公社各大队援建的大军开进了桃岭,在15公里的路程内做义工。在方方面面的支持下,桃岭公路基本修通,只有桥梁和涵洞未修。王乐平又邀请了夏德义同志来到桃岭。当夏书记亲眼看到这么艰难的工程已基本完工,感动万分,并拨款6万元,修建128道涵洞和6座桥梁 。


白发苍苍的王恩茂同志(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时任芜湖地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被桃岭人民排除万难的修路精神所感动,60多岁了还爬上了桃岭,并在群众大会上作了49分钟的再动员讲话,鼓舞士气,一鼓作气彻底打通桃岭与山外的公路。


桥涵建设现场会上,技术人员着重讲解技术要求,施工质量和注意事项,并对照图纸、现场操作示范。桃岭人民学以致用,分片施工,仅4个月就完成了所有桥梁、涵洞的建设任务。


17.8公里的桃岭公路只用了4年时间,仅花费了17万元,并培育锻炼了一支建设施工队伍,涌现了一批爆破、建桥能手。


随后,桃岭大队各生产队各自包干、相互支援,利用争取来的14万元余款,乘胜追击,再次扬鞭,修通了14.5公里通往各生产队和主要山场作业区的支线公路。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32.3公里的“天路”建成,只花费36万元,比预算300万元少了264万元,创造了泾县建设史上的一个新的奇迹。


1976年12月24日,是桃岭公路开通庆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桃岭结束了没电的生活,通上了电,桃岭一片光明;就在这一天,桃岭购买了两辆小客车,在家门口就可以上车到县城;就在这一天,村里的两对青年男女举行了婚礼……多喜临门,桃岭人梦想成真!


天堑变通途。桃岭公路的修通,让桃岭人的人均收入由原来的92元,一跃到了1000元,翻了10倍;第二年人均收入又增长到2600元,走上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桃岭盘山公路也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实现了新的变迁。桃岭盘山公路那6个“之”字,也被游客称为江南的“川藏线”,成为“山路十八弯”的绝美风景和最佳摄影点,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旅游、休闲和观光。

END

作者介绍: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蔡 盛

安徽省泾县人,笔名火焰、火焰山,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安徽省作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跟我出发》《走进泾县》《印象泾县》。另有数百篇文学作品见诸《清明》《安徽文学》《雨花)(翠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安晚报》等国内报刊。


图书介绍:


印象泾县 || 桃岭天堑变通途


印象泾县

本书从泾县旅游定位“红色故里,宣纸之乡,人文名城,山水福地”四块,分四个篇章去写的《印象泾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