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原理”在招聘中的体现

在我从业过程中,一直有一个这样的逻辑:连长、营长做过的事情,团长一定会做,也就是说,难的都搞定了,简单的更不在话下。这个逻辑用在招聘当中,主要体现在我更偏向于对方之前从事过比我招的岗位的属性更高阶或者更复合型的事情的人,比如说,一个创过业(当且实现盈利)的人做销售,就业务的底子看,肯定比一般没有创过业的人要有经历一些,只要管理得好,一定是把好手,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后发先至。

“爬山原理”在招聘中的体现

但是有两个案例渐渐改变了我的观点,因为这两个案例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已经多次发生。

第一个案例是我之前的公司的BOSS曾经考虑过设一个副总岗位,于是我好不容易物色了一个人,这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明显在我们公司当时现有总监之上,没想到我跟对方一聊对方居然特别主动,还在QQ里报出这个圈子的几个老板,貌似跟他们老板都认识,后来又跟我说哪个哪个公司的老板要他去,他没有去...等等诸如此类的话,我一看此人有点虚,就没让他过来跟BOSS聊,毕竟真正有货的人是不会说这些层次的话,有没有货其实一开口几分钟就能知道。

我想到一个比方:当且仅当这个人的简历是真实的情况下,他好比已经爬过一座山的山腰了,离山顶不远了,此时此刻如果想从这座山的山腰到另一座山的山顶的话,直接过是过不去的,必须得从这座山的山腰下来,再重新登山,先下坡,再上坡,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因为要有非常之勇气和决心,也不一定有必要;而什么样的人下山不难呢?就是刚刚爬了一点点小坡,还没有爬到山腰或山顶的人,此时此刻下山反而相对容易。

这个比方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换行穷三年,跳槽穷半年”的原因,我把它称之为“爬山原理”,后来每每遇到那样的案例,我都会想起这个“爬山原理”。

第二个案例是在我从业过程中,见过一些创过业的,以及在创业型公司经历过从筹建到框架搭好走向正轨逐渐壮大的人,我也喜欢跟他们交朋友,也希望他们来到我们公司做业务,因为他们从0-1经历过,更能体会到创业公司的点点滴滴,说白了就是相对而言比较懂事,而事实上从概率上讲很多人之前如果经历过初创型公司的话,很多都不愿意再去初创型公司。

回头想想,这也是“爬山原理”的体现之一,一方面很多人其实不明白他们人生经历里最有含金量的地方其实就是初创型公司的这段经历,而你一个之前在初创型公司工作过现在想去大公司工作的人,应聘大公司不一定应聘不上,但是就算去了之后多半会“凶多吉少”,很多地方会有不适应,同时也要把自己在很多地方“别”过来,在这座山爬得越久,越高,下山的路就会越长;另一方面就得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很多人从概率上讲尤其是女孩子,在成家之前在工作方面很拼,也很能吃苦,尤其去那种初创型的公司,等到自己结婚有小孩后,希望去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这就是人的阶段性需求,也就是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诉求,综合这两方面现象来看,其实还是没有尝到初创型公司的甜头,不是在初创型公司做伤了,就是在初创型公司里只爬到一个小山坡就开始嘚瑟。

突然发现,招聘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这是一项值得你至少花十年时间去修炼的工作!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无法量化同时又是隐性的,不是简简单单搞个岗位说明书或者胜任力模型就完事了的,企业后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不顺,都是因为前期人没找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