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買房猛增:房子永遠是自己的,老公就不一定了

近日有售房平臺調研了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12個城市的二手交易數據之後發現,單身女性購房者比例逐年增加。2018年,女性購房者比例整體達到近7年來的最高值46.7%,即將追平男性。相比2014年時僅為30%的女性購房比例,這一數據上漲著實驚人。

任何數據大幅度變化的背後,一定是有非常強勁的原因支撐的。就女性購房比例從2014年之後猛增這一現象來說,有媒體評論認為這是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有人認為這是市場風向的改變。筆者倒認為其實女性購房比例,尤其是單身女性購房比例之所以大幅度提高,最重要的也是根本原因其實是結婚的人變少了。

據民政部的社會服務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登記人數僅有1010.8萬對,同比下降達到4.9%,比2013年少了300多萬對。這300萬對摺算下來就等於少了600萬人結婚。而這已經是自2014年開始以來連續第5年下降(2014年至2017年結婚登記人數下降率分別為3.0%、6.3%、6.7%、7.0%)。

結婚人數變少一方面是由於當前適婚主力85後、90後多為獨生子女,導致目前結婚登記的總人數相對減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結婚年齡也在不斷推後。對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來說,她們走出校門的時間本來就晚,又忙於事業,她們不再將婚姻作為獲得安全感的唯一途徑。在《歡樂頌》等當代“大女主”類型的影視作品影響下,事業有成取代了相夫教子,成為了現代女性追求的目標。

而與結婚的人越來越少同步的是,離婚的人卻越來越多了,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比如北京2018年的離婚/結婚比就高達48.3%,也就是說在北京差不多每兩對情侶結婚的同時就有一對在離婚。結婚的少,離婚的多,民政部數據顯示中國單身成年人口數量2017年就已經超過了2億。這麼多的單身人口也是需要居住的,國內大城市特別是一線城市中的大齡單身女性比例越來越高,不婚主義開始流行,獨立生活的她們有客觀購房需求,可以稱得上是剛需,這是女性購房比例提升的內在原因。所以我們看數據會發現,結婚登記人數和女性購房比例正好呈反比關係。

在選擇單身的同時,女性購買力也在提升,這支撐她們可以實現購房甚至是獨立購房。在中國,二三十歲這個年齡段的年輕女性由於學歷較高,收入也不斷增長。據中國婦女雜誌社發佈的2018年《女性生活藍皮書》中的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平均家庭年收入為17.6萬元人民幣,平均個人年收入為9.2萬元人民幣,女性收入超過了家庭收入的一半,已經取代男人成為家庭收入的頂樑柱。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的劇情也側面印證著這一點:在蘇家三個孩子中,賺錢最多的正是唯一的女兒蘇明玉。

更誇張的是,英國《泰晤士報》還報道中國存在一些受過良好教育、收入很高的女性為了增加結婚的機會而隱瞞自己的文憑和工資收入的奇怪現象,因為她們的收入已經遠超男性的平均水平。而年輕女性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在使得國內咖啡市場、健康市場和寵物市場出現了井噴式發展之後,房地產本身具備的投資和使用雙重屬性引發她們的購買熱情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此外,《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也掃清了購買力較強女性購房的後顧之憂,並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性婚前購房的行為。實際上,自2011年《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臺之後,女性購房的比例就開始出現了逐年提升的勢頭。因為該解釋對婚姻關係中房產的所有權做出了全新的解釋,其中一度引發爭議的幾點包括:誰首付,離婚後房子歸誰(第十一條規定);父母給買的房子,另一方無權分割(第八條規定);未做公證,一方僅憑承諾無法擁有另一方的房產(第十二條規定)。

當時這一司法解釋甚至被專家解讀到了“使女性將婚姻視為保險的希望破滅”的程度,這放在中國社會文化中普遍傾向於由男性,特別是男性家庭來購買婚房的背景中,顯然殺傷力是巨大的。在此之後,也不斷有學者提出“女人,夢該醒了”,而女性的獨立意識也確實逐漸在提高,不斷提升財務自由和消費自由,購房比例的提高正是其中表現之一。

很多買房的單身女性也表示,買房比婚姻更能讓自己感到安全感。事實也誠如其所言,不論結婚不結婚,房子都是要買的,而在當前的高離婚/結婚比之下,房子永遠是自己的,老公就不一定了。相比隨時可能跑掉的老公,顯然有升值潛力的不動產更讓人安心。而隨著結婚人數的進一步下降,女性購房者比例還會提高,50%並不會是極限,在更加獨立和更為寬容的社會環境下,相信購房的女性數量超過男性,只不過是遲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