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沙灣:“民情日誌”助力老舊、“三無”小區治理

樂山沙灣:“民情日誌”助力老舊、“三無”小區治理

新修的鐵橋已經可以過人,下一步將進行兩邊的路面硬化

“從提出訴求到建好橋,前後只用了一個月,太快了!”4月20日中午,在樂山市沙灣區銅河街道印刷廠小區新開的側門旁,小區居民姚靜下班回家,路過小區外城市防洪溝上新建的鐵橋,拍下一張照片發給在樂山城區工作的丈夫,“以後你回家要走條‘新路’了。”

印刷廠小區是坐落在沙灣主城區的一個老舊小區,緊鄰城市防洪溝,小區原有的大門通向主幹道綏山路的道路被沫若中學阻斷,居民們從原有的大門上街需要從小路繞行近15分鐘。

“大家早就希望能在防控溝上修座橋,能直接從主幹道進小區”,姚靜說,小區大部分是留守老人、殘疾人和兒童,繞路上街十分不便。一個月前,社區網格員來到印刷廠小區收集大家的訴求,這個願望被記錄在了沙灣區銅河街道的“民情走訪日誌”上。

樂山沙灣:“民情日誌”助力老舊、“三無”小區治理

新修的鐵橋安上了門禁

隨著“日誌”的遞交,社區工作人員帶領技術人員來到小區展開了地形勘察。“別看只是建座小鐵橋,有很多實際問題要考慮”,銅河街道辦主任張詩介紹,橋的選址要考慮是否影響汛期排洪,地點選定後,從橋上到主幹道的位置還需要硬化一小段路,又涉及到另一個居民小區的用地問題,“最後,我們召集了住建、自然資源、水務等部門現場辦公,才敲定了項目實施方案。”

這本高效率的“日誌”到底是什麼?張詩說,“民情走訪日誌”誕生於疫情期間,是沙灣建立的一種創新治理機制。“銅河街道有224個小區,其中只有28個有物業”,張詩說,大量“三無小區”的居民們訴求無處傾吐,尤其是疫情期間,大家需要解決什麼問題、需要什麼幫助,缺少傳達渠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依託“黨員先鋒責任區”、“樓棟黨小組”和社區綜治網格,街道建立起12個民情觀察區,每個觀察區由網格員、組長、黨員進小區入樓棟,重點走訪大病重病戶、獨居老人戶、申請低保困難戶、優撫對象戶,將他們的問題、訴求記錄成“民情走訪日誌”,再由街道“分發”給各個職能部門,並我們會全程“跟蹤”完成情況。

建立兩個月來,“民情走訪日誌”已有超過100件居民訴求記錄在案,反饋率達到100%,居民滿意率也達到98%,“我們希望這本‘日誌’,成為民情民意的‘千里眼、順風耳’,並計劃向更大的範圍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