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關於“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的精闢闡釋

【原文】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出處】《論語》里仁篇

【翻譯】孔子說:“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們,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的途徑擺稅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則,怎麼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也和仁同在。”

【解讀】

在孔子看來,每個人都想過上富裕的生活,擺脫貧困的局面,這本是好事。但是,對於君子而言,富與貴應當取之有道。即便貧困的生活再不好,想要去之也應有道,這才是君子所為。而這個道,就是仁義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礎。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無論是在倉促之間還是顛沛流離之時,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有些人認為,人生充滿苦難,人總是在痛苦中掙扎。這個觀點有些道理,但是我們再想一下,人們為何會這樣呢?造成他們痛苦的根源是什麼?有沒有一種人能擺脫這種痛苦,讓生命充實而又快樂?從某個角度看,造成人痛苦的根源在於思想的矛盾。比如,有人看重財富,可等他擁有了財富,面對子孫對自己的財富覬覦和爭奪的現實,他心裡充滿苦惱。這是因為他腦子裡有強烈的倫理思想,財富觀念與倫理的衝突,導致了他的痛苦。倘若堅守一個信念,他就不會痛苦了。譬如有的人看重家庭,在他的努力下,子孝妻賢,也許他們很貧窮,也許他們的生活備受磨難,但只要親情還在,他們就能生活得很充實,很美好。

“仁”就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觀念。如果堅守仁德,其實是不會在乎貧困還是富貴的,更不會去謀求不義之財,也不會為改變處境而出賣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