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聰明的父母,往往在這3件事上很“絕望”,孩子反而很感激

一、“他只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

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確實是這樣,大多數父母為了孩子,可以說是付出什麼都願意。可萬事都要有一個度,如果過了這個度,什麼事情都依著孩子,那麼,這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就在前段時間,有個媽媽帶孩子去書店看書,孩子一進圖書館如入無人之境一般,拿起書本就大聲朗讀起來,引得旁邊的人都拋來異樣的眼光,店員也趕緊上前勸導,希望孩子可以小聲點。

可這孩子卻非常固執,並直接表示:“你再說信不信我抽你、投訴你?你憑什麼管我?”店員沒辦法,只能孩子的家長溝通,家長是怎麼表示的呢?他居然跟店員說:“他還是個孩子,你別搭理他,你忙你的。”

可以明顯的看出,這個家長平時一定是非常寵著孩子的,對孩子也是十分關照,即便孩子做出了什麼不合理的事情,家長也會寬慰的說:“他還是個孩子”。

可是,這種做法真的正確嗎?

真正聰明的父母,往往在這3件事上很“絕望”,孩子反而很感激


二、再喜歡,也別在這3件事情上“多情”

梁曉聲先生說:“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是的,如果孩子一味的慣著孩子,不僅不能讓孩子成材,反而可能把孩子養成白眼狼,尤其是在這3件事情上,家長千萬別“多情”

1. 孩子的特權上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孩子當成“小皇帝”來養的現象越來越多了。

家裡如果吃雞,雞腿必須要留給孩子;家裡如果還有一分錢,那一定要花在孩子身上。甚至,有些家長還會直接跟孩子們說:“只要你努力學習,媽媽付出什麼都可以”、“只要你開心了,媽媽就開始了”

可惜家長們沒想明白的是,這種愛意表達,很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享受特權是理所應當的,以後只會變本加利的要求這個要求那個。

2.孩子的公平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有多個孩子的家庭中,往往是家人越喜歡、越偏袒的孩子,長大後越容易變成白眼狼,最容易讓家長寒心。

這其實是因為當一個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偏袒後,往往就會想要得越來越多,慾望也會越來越大。

如果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因此心生怨恨,甚至可能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對家人做出不利的事情。

3.孩子的關愛上

美國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認為,溺愛型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並不是給予越多回報就越多。相反的,如果父母給予過多的關愛,反而會讓孩子缺少自理能力,讓孩子對家長形成依賴,甚至把孩子變成一個“媽寶”。

真正聰明的父母,往往在這3件事上很“絕望”,孩子反而很感激


三、真正聰明的父母,往往在這3件事上很“絕情”

天下沒有不心疼孩子的父母,父母對孩子可以說是毫無保留的付出著。可是,在一些事情上,家長們還真得學會“狠心”點,尤其在這3件事情上。

1. 在孩子的教育上“絕情”

想要讓孩子成材,就得狠得心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行動,而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式的什麼都替孩子做好。

有的父母實在是太心軟了,只要孩子稍微撒一下嬌或者發點小脾氣,就屁顛屁顛的幫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最後孩子都十幾二十歲了,卻一點自理能力也沒有,什麼事都要依靠父母,完全活成了一個寄生蟲的模樣。

而聰明的父母知道,在這方面該狠心的就要狠心,有些事情一定要逼著孩子自己去做、去學習、去體驗,否則他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2.在孩子的物質上“絕情”

隨著大家生活收入的提高,大家的口袋裡都慢慢有餘錢了,這也就導致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拼了命的給孩子塞錢,生怕孩子受了委屈。

結果呢,孩子年紀年年就養成了大手大腳、好逸惡勞的毛病。

提前讓孩子享受物質並不是什麼好選擇,這隻會增長孩子的攀比欲與消費慾,讓慾望越來越膨脹,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花錢上。

所以,聰明的父母會在物質上“絕情”,控制孩子的消費,讓孩子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

3.在孩子的投入上“絕情”

很多家長實在是太喜歡孩子了,不管孩子有什麼要求都想辦法滿足,即便是孩子犯了錯,家長也會替孩子去道歉擦屁股。

這樣過度的投入說白了就是在“溺愛”孩子,而溺愛對孩子是有害無益,無數的熊孩子、壞孩子都是出自“溺愛之手”。

所以,如果不想孩子變壞,就在投入方面收斂一點吧!給予到適度的關愛就行了,感情這方面,真的是過猶不及啊!

真正聰明的父母,往往在這3件事上很“絕望”,孩子反而很感激


最後想說,在教育孩子的這個問題上,家長們一定要把握好尺寸,既不能給得太少,也不能給得太多。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如果你真的是為了孩子好,那就多從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考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