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帕薌結束 “四帝內亂”-猶太人和希臘人的衝突

引言

公元66年底,在猶太行省發生了希臘人和猶太人的

衝突,而在審理這次衝突的過程中,行省總督弗洛魯斯又明顯偏袒了希臘人。以這次衝突為導火索,猶太人發動了大起義。起義初期,帝國就近派出了敘利亞行省的邊防部隊參與鎮壓。同時,在猶太行省動用了希律王朝的希律·亞基帕二世

政府的想法是,剿撫並舉,攻心為上,然而如此的良苦用心猶太人卻並不買賬。在邊防軍鎮壓不力的情況下,希律·亞基帕二世也被猶太人當成“猶奸”趕出了耶路撒冷,一起被趕走的,還有小希律王的妹妹。

一、韋帕薌結束四帝內亂

起義軍在初期節節勝利,激怒了皇帝尼祿。暴怒的皇帝,派出了他手中壓陣的大將——韋帕薌

韋帕薌結束 “四帝內亂”-猶太人和希臘人的衝突

韋將軍出身于軍人世家,當年將軍的老爸,曾經追隨龐培轉戰地中海。後來龐培在內戰中被愷撒擊敗,韋家短暫地蟄伏了一段時間。韋老爸老來得子,有了韋帕薌。長大之後的韋帕薌從軍報國,幫助帝國南征北戰。不管是戰鬥最激烈的萊茵河、多瑙河,還是遠在帝國最北方的不列顛,處處都留下了韋將軍的足跡。

如此一個實幹派的帝國軍人,在猶太起義的第二年,就投入到了迦南一線。能征慣戰的正規軍,派過來鎮壓業餘選手猶太起義軍。與此同時,之前被猶太人民趕出耶路撒冷的小希律王,又配合羅馬軍團捲土重來。

結果可想而知。公元68年,猶太北部被平定,韋帕薌大軍南下圍攻耶路撒冷。

就在同一年,發生了尼祿被趕下臺,軍人出身的加爾巴被擁立為帝的事情。

年邁的加爾巴稱帝,老部下和老同事都表示不服。於是帝國在公元69年這一年之內,走馬燈一樣連續出現了三個皇帝。正在鎮壓起義一線的韋帕薌得到可靠情報,也在第一時間暫停了手頭的工作,掉頭向西參與了帝位爭奪戰。

公元69年7月,韋帕薌稱帝。同年年底,韋帕薌攻破羅馬城,元老院確立了韋帕薌的合法皇帝身份。就這樣,韋帕薌結束了持續一年的“四帝內亂”,成為新的唯一羅馬皇帝。此後,韋帕薌建立了一個王朝,我們不妨稱之為“韋朝”。

二、耶路撒冷被攻破悲慘的猶太人

韋朝定鼎,新的政權馬上騰出手來,全力進攻耶路撒冷。

韋帕薌結束 “四帝內亂”-猶太人和希臘人的衝突

結局是慘烈的。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攻破,城內的六十萬猶太人大部分戰死,戰俘們被釘上了十字架。僥倖剩下的七萬人,統統成了羅馬人的奴隸。耶路撒冷成為一座廢墟,猶太人的第二聖殿被徹底摧毀,熊熊烈火吞噬了所有建築,只留下了西邊的一面牆。這道牆,後來就成了猶太人口中的“哭牆”。羅馬人這一次,是動了真格。

戰後,猶太人的精神象徵“七臂燭臺”被運回了羅馬,羅馬人為一線將士建造了凱旋門。為了徹底剷除一神教,羅馬人又在猶太第二聖殿的原址上,修建了朱庇特神廟。

當然,此時此刻的猶太人並不會想到,對於猶太民族受苦受難的漫漫長夜來講,這才僅僅是一個開始。

韋帕薌結束 “四帝內亂”-猶太人和希臘人的衝突

自韋帕薌開國之後,他的兩個兒子相繼稱帝。韋朝綿延二十七年,共有三帝。

公元96年,韋朝的末代君王圖密善,死於一場宮廷政治變化,韋朝滅亡。

韋朝之後,元老院擁立德高望重的涅爾瓦為帝。涅爾瓦具備了當時帝國元老院對一個完美的羅馬皇帝所要求的全部苛刻條件。首先涅爾瓦是四朝元老,擁有極為豐富的執政經驗。他是朱朝尼祿手下的寵臣,也是韋朝三任皇帝身邊的紅人。其次,涅爾瓦年輕的時候雖然也是位風流公子,但他登基的時候,已經是六十六歲高齡。這樣的歲數,在私生活上做不出什麼花樣。即便是想獨裁,身體狀態也未必能夠撐多久。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涅爾瓦是一位沒有子女的孤寡老人。他登基之後,也就不會再像韋朝那樣,讓帝國成為一戶一姓的家天下。

於是,帝國從涅爾瓦開始,進入真正的黃金時代。

一賢帝涅爾瓦的繼任者,叫作圖拉真。二賢帝圖拉真在位期間,縱橫馳騁,文治武功,帝國的疆域到達極盛。尤其在東方戰線上,圖拉真擊敗了宿敵帕提亞帝國,攻破帕提亞首都泰西封,兩河流域變成了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行省,正式納入羅馬中央政府的管轄範圍之內。

韋帕薌結束 “四帝內亂”-猶太人和希臘人的衝突

三、壓抑的爆發

猶太人隱隱覺得,自己反攻復國的機會到了。公元115年,猶太人乘東部戰場激戰正酣的時候,在空虛的帝國內部發動叛亂。叛亂率先在昔蘭尼加(今利比亞東北部)爆發,猶太人鬥爭的矛頭,又選擇了希臘人。於是,從昔蘭尼加開始,小規模騷亂逐漸升級成了一場地跨東部幾省的動盪。昔蘭尼加,埃及,塞浦路斯,猶太行省,甚至於一線的美索不達米亞全部被捲入了這場升級版的動亂。局勢失控。

而且,糧倉埃及行省的行政體系癱瘓,軍糧直接就供應不上去了。圖拉真皇帝龍顏震怒,他抽調出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由大將昆圖斯率領,對猶太人實施了更加殘酷的鎮壓,猶太人的噩夢又一次降臨。叛亂最終被平定,而這一次戰爭由於昆圖斯的鐵腕,從而得名為“基託斯戰爭”

基託斯戰爭尚未完全結束的時候,圖拉真皇帝就駕崩了。二賢帝圖拉真的繼任者,就是三賢帝哈德良。哈德良是圖拉真的表侄,也是圖拉真行軍打仗中的得力助手之一。與圖拉真的擴張政策不同,哈德良採取了以防禦為主比較務實的國防策略。比如在不列顛,哈德良就主動修建了隔開羅馬軍團與蘇格蘭凱爾特人的“哈德良長城”。而在帝國的東方,哈德良同帕提亞帝國締結了合約,取消了亞述行省與美索不達米亞行省,主動退出了兩河流域(只保留了幼發拉底河上游)。

韋帕薌結束 “四帝內亂”-猶太人和希臘人的衝突

不過對猶太人,哈德良的態度就沒有那麼和善了。哈德良延續了圖拉真時代對猶太人的高壓政策,他希望在耶路撒冷原址之上另建一座新城,並且希望廢除猶太教針對新生兒的割禮。結果,如此舉措再一次點燃了猶太人的怒火。

公元131年,猶太人民大起義。

這一次戰爭,被稱為“第二次猶太戰爭”,以區別於尼祿時代的“第一次猶太戰爭”。這一次的戰爭,堪稱猶太人在現實中活生生的末日審判。因為,哈德良這一次完全是按照亡國滅種的劇本來對猶太人下手的。

韋帕薌結束 “四帝內亂”-猶太人和希臘人的衝突

第二次猶太戰爭持續三年,這期間約有五十八萬猶太人被羅馬軍隊屠殺。猶太聖城耶路撒冷被徹底剷平,整座城市被以希臘化的方式重新建設,並被命名為“阿埃利亞城”。

猶太人逃離家園,從此開始了漂泊世界的千年流浪之旅。並且,為了從記憶深處抹去猶太人對耶路撒冷的感覺,哈德良把猶太行省撤銷,恢復了巴勒斯坦的舊名稱。並且將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合併,成立了新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


參考文獻:

《耶路撒冷史》

《猶太人史》

《世界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