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空間4》華西掌門人吳協恩從繼“兄妹”變成幸福夫妻

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老書記吳仁寶,讓自己的親生兒子吳協恩過繼到村民孫良慶家當兒子,養母吳士娥改變主意,讓“兒子”變成上門女婿,使“兄妹”關係變成為夫妻,過上幸福生活。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新聞空間4》華西掌門人吳協恩從繼“兄妹”變成幸福夫妻

“郎才女貌”,一對幸福夫妻。


1975年夏天的一天,村民孫良慶12歲的獨子下河洗澡時不幸溺水身亡,全村人都陪著孫家流淚。村支部書記吳仁寶上門勸慰,孫家人的悲痛怎麼也止不住,停不下來。吳仁寶苦勸不行,當即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對孫慶良夫婦說:“別哭了,人死了是不能復生的,再痛苦也沒用。我有四個兒子,送一個給你們,為你們二人養老送終。”孫慶良一聽頓時愣住了,噙著眼淚疑問地問道:“這是真的嗎?”吳仁寶微笑著道:“我什麼時候說話不算數過?”

幾天後,吳仁寶把自己最小也是最疼愛的兒子吳協恩拖到孫良慶家。孫家夫婦歡喜不盡,忙給吳協恩吃紅蛋,可塞到他嘴裡,他吐掉;將壓歲錢塞進他口袋,他掏出來扔在地上。

吳協恩事後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別看老書記工作時非常強悍,可他的心最軟。他當時做出這個決定時,並沒有事先與家人商量,我的母親不願意,哥哥姐姐也捨不得,我自己更是死活不肯,小孩子要面子,怕被同學議論,說自己的爸媽都不要你了。”可胳膊扭不過大腿,吳協恩無法抗拒老書記的決定,老老實實地呆在孫家當兒子。

那年他11歲,因在家中排行最小,一直受到媽媽溺愛,淘氣、任性。過繼到孫家後,吳協恩從此兩邊住。那時的華西村還很貧困,孫家住的是土坯房。

1981年,養父孫慶良因病去世,養母吳士娥突然改變了主意,她不讓吳協恩當兒子了,而是希望他成為上門女婿,娶自己的女兒孫惠芬為妻,真正成為一家人。

吳仁寶夫婦思忖再三:這樣也好,便於兒子贍養孫家長輩。就點頭同意了。此時快要成年的吳協恩怒火中燒,當年的委屈再一次浮上心頭。如今,他有了自己的想法:“我的婚姻自己做主!”

吳協恩非常生氣地跑去找父親理論,吳仁寶嚴肅地對他說:“小子,你別犯愣,你還小,有些事情只有等你長大後才會弄明白。這件事就這麼定了。”

吳協恩氣嘟嘟地撂下一句狠話:“我沒有你這麼狠心沒有人情味的父親,我永遠都不會弄明白。”

1982年11月,吳協恩參了軍,想離開父親的羽翼獨自出去闖闖,考驗自己的適應能力。他在安徽當汽車兵,專攻修理。1985年8月,因表現突出,他光榮加入黨組織。

“直到參軍到了部隊,我才漸漸理解了父親的真正用意。他老人家的心胸不是一般的寬闊,他早已把華西村的村民當成了自家人。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給孫家,是爸爸當年用無聲的語言對村民遭遇不幸時給出的最大幫助。”

1986年,吳協恩退伍回鄉後與1966年出生小自己兩歲的“孫妹妹“惠芬結婚。婚後當年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取名孫喜耀,是個男孩。按照中國民間習俗,他讓兒子姓孫。按照江蘇省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規定,吳協恩是上門女婿,可以生育二胎。於是他們在1989年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孫茂。之後他們又有了一個寶貝女兒。膝下共有3個子女。

吳協恩的妻子孫惠芬如今是華西集團物流公司下屬一家物資採購公司的總經理。她精明能幹,公平公正,不謀私利。對丈夫的工作一貫全力支持,是位賢內助。

讓孫惠芬擔任現在的職務,是老書記在世時經過認真觀察、通盤考慮後作出的決定,現在大家對她的工作都很認可。

吳協恩與孫惠芬夫婦生育的兩個兒子出國留學後都已回到華西村工作,分別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一定成績。有個小女兒還在讀書。兩個兒子都有了下一代,如今吳協恩一家四世同堂,非常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吳協恩忠實地履行自己“不拿村裡最高的工資,不住村裡最好的房子,不拿村裡最高的獎金”的諾言,從2013年開始,每月只拿3500元的工資,只有華西集團公司副總7%的年薪收入。也是從這年起,他不在村裡拿一分錢獎金,上級政府按政策規定核定給他的獎勵資金3億多元分文不取。他家住的房子還是1976年建的老房子,經過改擴建成兩層後,面積只有200多平方米。而華西村民住房都是村集體在新世紀後陸續修建的450至500平方米的歐式別墅。吳協恩說:“老書記生前常說‘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一個床位。’有地方住就行了,不需要擺闊氣。況且,住在老書記故居旁邊,一想起他老人家了,就可以過去看看。當村幹部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切不可與群眾爭利益。否則,村民的心裡就不舒服,從內心裡就會不服你。”(詳情請看記者隨後撰寫的長篇人物通訊《全國著名村書記14 吳協恩:“關廠書記”轉型創新謀發展》)

《新聞空間4》華西掌門人吳協恩從繼“兄妹”變成幸福夫妻

家裡的事都是“孫妹妹”操持,吳協恩很幸福。


《新聞空間4》華西掌門人吳協恩從繼“兄妹”變成幸福夫妻

人組成家庭後從沒紅過臉,更未吵過架。夫唱婦隨,恩愛夫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