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寫道:

“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


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

前段時間,網易身患絕症的員工慘遭公司辭退的新聞一度送上熱搜,相信不少上班族看後都忿忿不平,同時更有一種莫名的危機湧上心頭。

加班加點,不計代價地付出,把身體弄垮了,公司卻不為你買單。

想在職場裡舒適度日,得過且過,可估計一次年度考核就把你幹掉。

乾脆辭職,自主創業吧,可又沒有資本和技術,說不定幹不到一個月就把老本啃光。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意志消沉讓職場人備受困擾

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相信不少人都會被現實所困,整天不是職場上的勾心鬥角,就是家裡的房貸車貸、父母養老、孩子教育,弄得身心俱疲,卻只能默默忍受。

中年人為了養家餬口一刻不能停歇地奔波,年輕人雖然“一人吃飽,全家不愁”,但空空的銀行卡餘額也讓他們不敢停下腳步。

從最初的躊躇滿志,到慢慢地走向消沉,我們有太多的不安與惶恐,於是我們常常抱怨:

上班究竟是為了什麼?

什麼時候我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到底要怎麼做,這一生才過得有意義?

......

帶著這些疑問,在打開《有溫度的手藝》這本書時,我似乎看到了一種久違的安慰,焦慮的心情也隨著故事開始的那一瞬間,便安靜了下來。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中國十佳記錄片《大匠之夢》的改編之作

當一群匠人,終日相伴的只有泥與木,陶與火,石與鐵……他們大多數習慣沉默,只用一雙手與這個世界交談,他們身居微處而安分守己,他們精雕細琢又耐得住寂寞。

他們的故事是根據第24屆“中國十佳記錄片”的《大匠之夢》改編而成,因此,本書作者周衛平和曹誠博都是國內資深的電視人。

其中,周衛平作為一個具有人類學視野的紀錄片導演及攝影師,還曾經獲得過法國探險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戛納電影節提名獎,世界人類學大會優秀電影獎等多項國際級獎項。

“為手藝數碑,為工匠立傳”,這便是作者的初衷,他們不辭辛苦地深入中國古建和傳統手作的第一線,採訪了二十幾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讓我們看到一個個經典之作的背後,是工匠們日復一日的刻苦磨鍊,同時也是一種對工作執著,對生命敬畏的人生智慧。

正是這樣的智慧,讓手藝人用實踐應驗著中國古代工藝,用心捍衛著中國古代遺產,在同樣快節奏的社會里,他們用樸實無華抵抗住了焦躁不安,創造出了一個個人類的奇蹟。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他們用手藝抵抗浮躁

0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傳遞出手藝人一絲不苟的職業態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如今職場裡的考勤打卡管理是越來越先進了。

從最開始的紙質考勤打卡演變到後來的電子打卡工牌,再到指紋打卡,人臉識別打卡,是不是感覺這些智能打卡已經很先進了?

沒想到前不久,有朋友說他們公司實現了APP上的定位追蹤打卡,什麼代打卡,忘打卡的理由統統不管用了。

換句話說,你就是孫悟空那般神通廣大,也翻不出那如來佛祖的五指山,哎,咱們職場人,可真難啊!人身自由都在監控之下,這可不就是“一入職場休想懶,從此打卡把你管。”

很多人的心裡,都覺得這考勤管理不就是一種形式嗎?有必要把員工看得跟賊一樣緊嗎?

《墨子.法儀》中說:

“天下從事著,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雖至百工從事者,亦皆有發。百工為方以矩,為圓以規,直以繩,正以縣。無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為法。”

本書中,引用了墨子舉木匠幹活的例子說明做事的法則:即工匠們用矩畫方形,用圓規畫圓形,用繩墨畫直線,用懸錘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無論巧匠還是一般的工匠,都要以這五者為法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道理在木匠的手藝裡,不僅蘊含了處世態度的哲學,更是一種嚴格的行規。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它說的就是職業素養,或者是一種職業態度。

下面,我們來看看木匠的行規都有些什麼講究?

1.木匠如果有了新斧頭,不能用自己或他人的斧頭來削新斧的斧炳,這有“藝不到頭”和“半途而廢”的寓意。

2.木匠要愛護工具,尤其愛護自己的斧頭。專用的斧頭,一般不借給外行人使用,如有徒弟犯忌,肯定會挨師傅罵。斧頭被別人拿去亂砍亂刻,很容易破口,會被同行瞧不起。

3.就算工期再長,自己的斧頭也是隨身攜帶,從不留在去幹活兒的住家。因此,木匠都有“來去不離斧”的習慣。隨身攜帶斧頭可防身辟邪,也是木匠的標誌,同時還是對祖師爺的崇拜,體現了職業的尊嚴。

4. 給普通人家建造的柱子大多取用六十年就能長成的樹木,所以砍伐樹之後再進行栽植,這樣六十年一個輪迴,只要堅持栽植,加以愛護,一般不會出現樹木資源斷絕的情況。

在古代,所說的“匠”就是木匠,看似複雜的規矩,卻傳遞出一種信念:規規矩矩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就像老木匠張學儒說的那樣:“我們三代人都是木匠,能多做一點是一點,幹了一輩子木匠活兒,要閒下來,還不習慣呢。”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木匠活裡有規矩,有講究

曾經看到這樣一件事,說的是在國外,許多留學生都會選擇勤工儉學,做些刷碗刷盤子的計時工作。

按照當地的衛生要求,要求盤子一定要用水衝三遍,其中一位留學生覺得這樣既麻煩又增加工作量,每次只衝兩遍水,工作效率提高了,老闆還給額外發了小費。

後來,他主動和同伴們了透露自己的獎賞秘訣,同伴勸他千萬別這樣做,他卻不以為然,還取笑別人膽小如鼠,依舊我行我素。

終於有一天東窗事發,老闆將他辭退,他只好又去別的餐館求職,結果乾不了多久,都被辭退了。後來,只要報出他的名字,老闆們都搖頭拒絕。

拒絕的原因是:“別人洗三次,你洗兩次,你的名字已經被列入黑名單了,誰還敢用你。”

生活中,不乏這樣看著聰明伶俐,實則難有大作為的人。他們自以為高人一等,實際上非常愚蠢,經常搬起石頭砸自己的教,聰明反被聰明誤。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過:“成功的平凡人並非天才,他資質平平,但卻能把平平的資質發展成為超乎平常的事業。”

可見,即使是平凡人,只要抱著一顆平常心,踏實肯幹,有水滴石穿的耐力,獲得成功的機會也不比聰明人少到哪裡去。

手藝人的成長之路,沒有任何捷徑和投機取巧之說,他們的創作背後無一不是百鍊成鋼的辛苦付出與腳踏實地的守候。

在行業越來越規範的今天,職業素養更是職場生存的必備基礎,這顯然是自古以來選拔人才最看重的部分。敬業不僅僅是吃苦耐勞,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給的每一份工作。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用心的職業態度,是個人成長的不二法則

02 “物勒工名的制度”,體現的是恪守誠信的匠心品質。

記得剛入司時,公司組織過一次新人的崗前培訓,有一位講師問我們:“你認為作為一個職業人,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當時很多人回答,要熱愛公司,要敬業愛崗,要好好學習,努力提升技能......

顯然,這些並不是他要的答案,最後他在白板上寫下了大大的兩個字,這兩個字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那就是“誠信”。

後來,我才知道這位講師是一位業務部門的總經理,他帶領的銷售團隊年年獲得業務佳績,不僅贏得了公司的各項榮譽,同時也在業內享有聲譽。

他認為,這一切成績的背後,都來自於“誠信”所帶來的對公司、對客戶及對個人的責任感,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基本信任,如果能夠把這件事做好了,你就可以在職場中“戰無不勝。”

孔子說過:“民不信而立。”

一個人如果沒有誠信,就不可以在世界上立足,這是我們從小就接受的教育,然而,當我們走向社會後,這個做人的根本道理卻往往走了樣。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人有兩種東西拿不走,一種是知識,另一種就是誠信。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職場調研,

問:你認為職場誠信重要嗎?

93.8%的人回答很重要。

問:與個人利益衝突時如何選擇?

61.9%的人選擇不放棄誠信。

問:“身不由己”時放棄過誠信嗎?

僅有29.2%選擇沒有放棄過。

好吧,雖然93.8%的職場人士認為誠信很重要,但最終堅守者不足三成,很顯然意識和行動之間的落差是比較大的。

而中國的手藝人,卻將誠信的精神代代相傳,默默浸潤到一件件精湛絕倫的作品中去。

從書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在中國歷史上,鐵匠這一行是開行最早、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行業之一,而行規與忌諱也數這一行最多。

與石匠、漆匠、瓦匠等不同,鐵匠行當的一大特點是要將自己和師傅的名號打製在自己的產品上,這關係到作為工匠精神精髓的質量擔保、匠人的榮譽傳統。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打鐵還需自身硬

《呂氏春秋.孟冬記》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也就是說,如果器物做得不合格,誠信不夠,將給予懲處。

事實上,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有了“物勒工名”的制度,它要求器物製造者把名字刻在自己製作的產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檢驗產品質量,考核工匠的技藝。

《秦律》中也有具體的懲罰規定,秦代制器,不僅要刻上工匠之名,還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級追查產品質量的責任人。

若不刻名,就要被罰。同時,還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系統的技術與產品質量管理機構,以及分工負責制度。檢查產品質量,要求“必功效為上”。

對於優秀匠人,也有具體的獎勵辦法,正是在這樣的制度下,秦朝工匠們製作出了銅車馬、兵馬俑等享譽世界的藝術品。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秦兵馬俑被譽為“東方維納斯”

工匠制度的傳承發展,漸漸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無形中約束著工匠的行為。

除了鐵匠外,其他手藝人都是如此。

以桿秤製作為例,工匠們相信,每個刻秤人代表北斗七星、福祿壽等,如果所造的秤虧顧客一兩,制秤人就折壽一年。

而在陶瓷業,官窯生產的好產品獻給皇家,出現次品就要砸掉。各窯工匠都堅守一個傳統:仿品不能當正品出售。

建立與“物勒工名”制度和職業榮譽感基礎之上的“精益求精”精神,使得歷朝歷代的工匠源源不斷地產出名揚四海的玉器、青銅器、瓷器、絲綢等精品,鑄就了中華燦爛文化。

我們常說“張小泉”的剪刀品質好,可誰知道就這三字的背後凝聚了多少人血汗和驕傲。

來自河北曲陽的的石雕團隊帶頭人李江,面對他的作品時,說了一句簡單的話:“不能給家鄉丟臉,不能砸牌子。”

這無疑是工匠精神最形象的表達,手工藝人保有的不僅是製作一件器物的技術,而是一份最為質樸和純粹的關係。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手藝人雕刻著美輪美奐的人類文明

這種純粹的關係,正是變得越來越機械和冰冷的工業化時代中,人們越來越缺乏的東西,它就是信任,它就是溫度。

富蘭克林說過:“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03 “七十二項世界紀錄”,蘊含著匠人們捍衛夢想的執著追求。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這句老話,多少年來一直鼓勵人們不要放棄對生活的熱情與理想的追求,而今,有一個人,他的夢想就是為中國七十二行當的每一行當都創造一個吉尼斯世界紀錄。

被譽為“湘西鬼才”的李宏進,出生在湖南省永順縣塔臥鎮一個石雕工匠之家。他從12歲拜師學藝起,轉戰30多年,歷經心酸苦辣,現在已經從一個小工匠,變成了世界民族建築設計師,創造出100多項民族歷史文化建築作品。

這七十二項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夢想,並非好高騖遠,而是源自李宏進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每根放,每道梁,每匹瓦,每塊石頭,都包含了文化信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老祖宗紅留下巨大的精神文化遺產,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九重天”、“九進堂”、“九道門”等作品的設計大師

夢想,就是手藝人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積累起來的。

如今,在各行各業都存在“差不多先生”,他們的特點就是做事以“差不多”為標準,凡事做到“差不多”就交差了,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你的事業或許也就是“差不多”,永遠也到不了優秀的行列。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再認真、再專注一點呢?

最近,大家都在呼喚重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種做事的態度。

它不是將手藝作為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

之所以有的人會成功,是因為他們將時間主要用來做好一件事,而另外一些人則是將時間花在很多事情上。

生活中永遠不缺聰明人,缺的就是能夠堅持做好一件事的人。

《信仰的力量》的作者路易斯.賓斯托克說:“人生乃是長期考驗我們的毅力,唯有那些能夠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得到最大的獎賞。”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畢業於一所師範學校,畢業後,他不知道是該選擇自己喜歡的歌唱事業還是從事教育事業,於是便徵求父親的意見。

父親告訴他:“如果你向同事坐在兩把椅子上,結果只能是跌坐到兩把椅子之間,所以,你應該堅定地選定一把椅子。”於是,他選擇了個歌唱事業。

如果你選擇了一份穩定的職業,卻又夢想著創業發大財,很可能最後的結果是你既不是一個合格的員工,也成不了一位優秀的企業家。

可見,對於每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都需要想帕瓦羅蒂那樣果斷地選定一把椅子。

就像帕瓦羅蒂一樣,手藝人的專注就是一種特別強大的力量,能把一個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專注會讓生命變得更有質感,並帶來超高的效率。

有時候,我們能輕言放棄的,只是夢,而不是夢想。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專注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財富

心理學上有個很著名的理論,叫“延遲滿足”
“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


不僅延遲後獲得的幸福感是雙倍的,並且能夠對人的毅力和耐心起到一個很好的鍛鍊。

木雕匠人田開健當初進入這個行當,主要是為了謀生,連續三次高考名落孫山之後,他雖有千般不捨,萬般不甘,但為了供養弟妹,只能外找活幹,跟著不同的施工隊在全國各地打零工,直到後來走上木雕之路。

一開始沒有多少收入,但他堅持了下來,並在這條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年。

他熱愛這個行當,在日復一日的精雕細琢裡,他不急不燥,心平氣和,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當收穫到別人對他作品的一片讚美聲後,多少也抵消了沒考上大學的遺憾。

好料不怕細琢。木頭如此,人亦如此。

三次考考落榜又怎樣?守一顆匠心,精於藝,愛生活,這樣的生命,就是藝術。

《有溫度的手藝》:比起月薪過萬,他們的故事更能緩解我的焦慮

匠人們聚精會神的工作是一份對生活的熱情投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細木作的傳承人楊金榮先生說過:


“西方設計只做了一半,到圖紙就完了。而中國的圖紙只是參考,設計是在製作過程中完成的,比機器更準,這就是精神。”

時代雖然在不斷地進步,但是現代技術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最核心的,還是人。無論東方西方,概莫能外。

《有溫度的手藝人》這本書中真正傳遞出的那股溫暖人心的精神,並不是工匠們才應該追求和恪守的,它的背後是一種專注,一種認真。

我認為,這恰恰是我們現代的職場人最需要緊緊把握住的核心。

與其尋找自己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已有的工作;與其追求幻想,還不如愛上眼前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