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跨界学习》有感

学生时代各种被填鸭、应试、素质教育等不同方式轮番伺候,学习成果的检验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大学。长大后被各种职场教育、心理教育、管理教育轮流登场,终于没有考试来检验学习成果了,但活生生的职场、社会、人生时时刻刻都在评价上交的答卷。学习这个词,很热,借助或自觉或被动的对学习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从中获得财务收入甚至实现财务自由。但并不是交的钱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学习效果被打上了浓厚的个人便签。

这本书并不是说应该如何跨界学习,反而更加想介绍为什么要跨界学习。单纯看这次词,其反方辩手有如下立足点。原本的领域都没有精通就开始跨界,每个学科都学个半吊子,最后成为万金油但什么都解决不了。驳斥的重点可以在跨界学习并不是放松本领域的学习,而是通过其他领域的学习来拓宽学习思维的方式,更有甚者新领域可能打开新天地,比本领域更加能放飞自我。

正如不同领域的精英人才很容易被彼此吸引,是因为他们身上的精英气质被惺惺相惜。正如很让人意外的马云和汪涵两个人是兄弟,极有可能是在一个领域成为绝顶高手之后,继续研修学习最终都能悟出其中的道,一种偏向于哲学角度的东西。而道这个东西在不同领域可能表现方式不同,但精髓都是相同的。因而跨界,可能到了某些水平级别,就不是跨界,只是在终极道上的不同表达而已。

书中有一个标题,叫做“上一代总是像弱智”,典型的标题党。前面一大段的文字说明智商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种族之间是有区别的,且是统计学上可以看到分别的那种。分析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推导出智商这个东西是随着时间不断提高的,而且会跟着人种、社会情况等诸多内容,在提高速度上产生快慢之分。随后掉转车头说上一代和下一代会存在认知上的代沟,这是智商在进步的表现,因而对下一代而言上一代就是“弱智”。

讲了这么多,无非说明的中心点在于,智商会不断提高的,提高的途径有社会情况、个人需求、学习等方面的影响,在社会情况大体相当的水平下,能保持持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并且实践,就能比周围的人更快的提高认知和智商,最终形成代沟,表现为智力水平比其他人要高。讲的还真是挺绕的,为了讲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不惜作践身边的普通人,然而学习不仅仅是工作技能、生活水平,也有为人处世、人情练达,有欲望并且实践,在某些领域,并不一定能取得比被动学习的人更好的效果。

虽然全篇并没有写应该要如何跨界学习才能在其他领域取得好效果,但对哪些方面是跨界还是有提到的,而且提到的领域对大部分而言基本都跨界了,而且的确十分有必要。比如如何成为合格的写作者,是应该好好学习如何才能精准的表达,甚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内心究竟想要什么,学会书写和表达,至少能更一步了解自己。

比如如何谈判。虽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商业谈判,轻言细语之下就是几个亿的合同,但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各种类型的谈判,类似于如何同母亲拉锯战要不要结婚,如何同主管商讨成功的要到假期,甚至地毯上如何智慧的讨价还价,都是一场小型的谈判。是该好好学学。

比如微表情。看到别人的微表情,照顾到别人的情绪其实也是照顾了自己的情绪。比如信息筛选,面对现代社会的海量信息,学会如何做取舍非常重要,毕竟冗余数据现在大规模存在,今后如何删除这些冗余数据绝对是个大行业。比如逻辑和算法,偏数学的内容,但学会绝对非常必要,十分能指导生活。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全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不同的领域的知识,多看看至少能大开眼界,还是不错的。

读《跨界学习》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