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齊制度短板 讓消費扶貧行穩致遠

本報記者 李夢雲報道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扶貧產業,一頭連著消費市場,是緩解扶貧產品滯銷、促進扶貧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然而,隨著消費扶貧不斷深入,存在於消費扶貧領域的弊端也日益突出:一些機構的定點扶貧產品質量一般卻價格奇高,以包銷、包辦等方式銷售後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效應,對扶貧產業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為此,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雲明確表示,反對包銷、包辦甚至綁架愛心、以次充好、打著扶貧旗號斂財牟利的現象。他同時強調,要通過對扶貧產品本身監管、對政府工作行為監管、對市場經營主體監管三方面齊發力,打造真正具有市場價值的扶貧產品品牌,並以最優質的合格產品、最有效的減貧帶貧機制向市場推介,讓扶貧產品走上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消費扶貧領域短板突出

消費扶貧,是指社會各界通過消費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產品與服務,幫助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一種扶貧方式。然而,在當下的消費扶貧領域,影響扶貧產業健康發展的弊端卻日益凸顯。

補齊制度短板 讓消費扶貧行穩致遠

一方面,“兜底式購買”扶助的弊端日漸突出,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扶貧產業內生動力不足和市場競爭力貧弱。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動員社會各界擴大對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消費的根本目的,是通過調動貧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來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

同時,洪天雲明確表示,雖然政府從來沒有把扶貧產品讓哪個部門包銷、分任務、壓任務甚至做指標,但是實際上確實存在相關單位或企業對貧困村做出承諾,只要種得出來他們就可以全部銷掉。這個情況和產業發展是相悖的。

另一方面,綁架愛心、以次充好、套用扶貧名義斂財牟利等做法也在嚴重透支著消費者的愛心和信任。某些組織假借扶貧開發名義違法募集、套取資金違法違規開展活動,對消費扶貧的長遠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寧夏隆德縣葆易聖藥業總經理田永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個別企業責任心不強,做一錘子買賣,產品質量沒有保證,以次充好,傷害了採購單位的愛心!”他建議,在消費扶貧工作中,應當由當地龍頭企業牽頭,電商積極參與,把全縣農特產品組合銷售,只有當地企業參與進來,才能既解決了當地農民務工問題,增加收入,又給企業帶來訂單,增加企業收益,增加當地稅收!

補齊制度短板 讓消費扶貧行穩致遠

為此,他認為,一方面,要以標準化建設來打造扶貧產品的強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扶貧產品生產、流通、銷售各領域的監督和遴選機制,優選產品、電商和企業。兩手發力,讓農產品進入常態化的產供銷良性軌道,已成為扶貧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以高品質鑄就強品牌

誠然,貧困地區不乏高品質、無公害的特色農產品,可是去哪賣、賣給誰大家沒主意。與此同時,消費者想買綠色、天然的特色農產品,卻面臨價格虛高、以次充好等消費陷阱。因此,如何將扶貧產業和消費市場有效連接,讓生產者和消費者實現共贏,成為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關鍵。

201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有關部門指導貧困地區以省、地級市或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為單元,統一制定區域性扶貧產品標識,合力打造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品牌,給來自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生產的特色農產品上“身份證”。同時,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和信用監管部門,要嚴肅查處那些企圖假借消費扶貧“渾水摸魚”搞商業欺詐的市場主體。

如今,在機制上,政府部門已在質量把控環節進行了全過程管控。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負責人王大洋日前指出,在事前的扶貧產品認定階段,扶貧辦要求凡扶貧產品申請認定時,必須要符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要符合農牧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相關規定,這是底線要求;在事中,國家、省、市三級要進行監管,12317要接受投訴舉報,出現了質量問題,出現了以次充好的問題,及時進行相關懲罰;在事後,進行動態調整,進入目錄的扶貧產品不是永遠不變的,一旦其不符合條件,出現嚴重的質量問題影響到消費者的健康,經核實之後,就會把它清退出扶貧產品目錄,並進行公示。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設置了三重保障:一是行業部門要進行很好地把關,農業農村部門、商務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要各自履行職責;二是銷售渠道,線上的電商平臺和線下的商貿流通企業,要按照他們自己的產品品質管控有他們相關的標準,對這個進行把關;三是扶貧系統發揮自己的作用,發揮政府考核評價的作用,倒逼他們提高管理水平。

遴選機制讓消費者更放心

如何實現遴選機制,讓優質產品湧現出來?即將運行的社會扶貧網消費扶貧第四方服務平臺將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為了促進需求和資源的對接,國務院扶貧辦開發建設的消費扶貧第四方服務平臺,為扶貧產品的買方、賣方和第三方提供服務:一是扶貧產品集中的展示平臺,告訴大家上到社會扶貧網就知道哪些產品是扶貧產品;二是高效的對接平臺,把買方、賣方、第三方聚合到這個平臺上撮合交易;三是一個可信的監管平臺,防止打著消費扶貧的旗號銷售非扶貧產品或者是謀利、斂財。

補齊制度短板 讓消費扶貧行穩致遠

王大洋還指出,這個第四方平臺將打通各個銷售渠道的數據。其中,不光包含扶貧產品的銷售數據,同時還囊括各個渠道、各個平臺上消費者對這款產品、對這個產品供應商的評價。這樣,在消費者點開產品或商戶信息時,就可以看到具體的社會評價。以此作為參考,讓消費者、採購單位可以用手指來投票,讓優質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認可和歡迎。

記者瞭解到,如今第四方平臺的開發已經進行到試運行階段。目前的扶貧產品為76152個,而且還在繼續地認定過程中,未來可能接近10萬個。

可以預期,隨著消費扶貧領域遴選和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不僅可以使扶貧產業的競爭力、品牌力、創造力得到不斷釋放,真正憑藉產品質量、服務、性價比贏得市場,而且還能夠有效遏制扶貧產品以次充好、借扶貧之名牟利等亂象,讓農產品進入常態化的產供銷良性軌道,從根本上避免陷入“幫扶單位一走、扶貧產業失色”的怪圈,助力扶貧產品走上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