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寺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魏美智

千載寺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魏美智


千載寺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魏美智


千載寺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魏美智


千載寺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魏美智


千載寺太極拳的產生與發展,魏美智


歷史經驗證明,千載寺的武術是不斷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融入新的武術元素,層層累積,不斷充實提高,改革創新,不斷髮生嬗變,逐漸走向完善、完美的,匯入中華武術的洪流,成為中華武術的傳世瑰寶。縱觀千載寺武術的發展歷史,其發生、發展、嬗變、創編、創新的歷程,大致經歷了五個歷史階段。

這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是金傘山萬壽觀住持李自然。李自然是唐村太乙宮道士,後結廬於柏山村東寨的金傘山萬壽觀。

李自然,道號太玄真人,人稱老神仙,是我國導引養生的鼻祖。漢武帝時期,河上公向漢武帝劉徹推薦了李自然習練的導引養生功法,使人延年益壽的事蹟。河上公是一位隱士。《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後被金傘山萬壽觀道士太玄真人李自然引渡入道。西漢時期,金傘山萬壽觀屬於河內安昌縣管轄。太玄真人的道學開啟了河上公的智慧之門,他為《老子》所作的注《河上公章句》,早已經在京師廣為流傳。他向漢武帝推薦太玄真人和他的導引養生功法。

體現李自然的導引養生功法的碑刻有三通。

第一通東方朔所撰《金傘山萬壽觀自然先生贊》碑,主要記載了東方朔來萬壽觀考察時觀察到李自然練習導引養生功法的狀態:“作用法則,動下謙恭,量若溟海,聲如巨鍾,解忿判銳,知白知青,深達奧旨,洞曉真宗,金傘山側,萬壽觀中,持誦精懇,焚修至誠,飛符走錄,斬妖滅兇,迎神役鬼,降虎伏龍,拯濟水旱,時稔歲豐,制服靈液,採鉺赤松,吞日飲月,單衣拒冬,一百十九,貌若嬰童”。

第二通《西漢武帝劉徹賜師自然先生國姓諭碑》記載了劉自然的功法與原理:“無極易論,術丹極妙。五行否泰,八卦存蒙。萬物之生,負陰抱陽。人之真元,陰陽元通。 朕聯先天,極妙之主。逆順運體,沖和之本。”這個導引養生功法原理,是李春茂創作《無極養生拳論》的重要源泉。

第三通碑《西漢聖門賢士萬壽觀主自然先生傳碑》分三個層次介紹了劉自然帶引養生功。第一層講述劉自然的功法:“漢夫李自然,諱龍字太玄。誕辰龍昂首,河內無極裡。學儒三聖門,演易博鰲譚。奧旨無極圖 丹道太極宮 庵洞金傘山 住持萬壽觀子午柏側井 造術煉靈丹”。第二層介紹了劉自然的功法原理。“

自然導引術,無極逆順經。無極理無窮,無始圓無終。無極雛混沌,天人地渾融

。無影像無形,無思意無明。太極判渾論,陰陽生動靜。陽極則必陰,陰極則必陽。無極生一氣,萬物陰陽生。人生之真元,陰陽之元通。臻先天極妙,體沖和之本。五行相否泰,八卦緣屯蒙。任督脈絡暢,陰陽元氣通。後天返先天,永人之天年。一百一十九,貌童聲如鍾。武帝躬萬壽,草木病丹除。皇賜財不納,劉徹賜國姓。東方朔撰贊,自然術丹靈。自然享髙壽,一百四十六。仙天九月九,祭祀無極壇”。 第三層介紹了無極養生的傳承與發展歷史:“始祖伏羲氏,先師尹壽子。文王姜子牙,老子孔夫子。門賢河上公,葛洪張道陵。華陀鍾離權,許遜司馬禎。王弼魏華存,孫真李十力。呂岩渡陳摶,術丹脈賢祭。邁餘千載史,自然屹然仙”。

第二個階段:李道子創無極養生武功

代表人物是千載寺住持十力和尚。《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記載: “十力。唐僧。氏裡師承不詳。通《涅磐》、《攝論》。武德末居京師。德齒俱尊。貞觀中依慧震住樟州通泉寺。後不測所終”。他與慧震的交往在《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九·釋慧震傳》中,還記載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兒:“先有一馬日行五百。曾經入陣。餘馬並死。惟此得還。至(貞觀)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鳴。不食三日。震聞毛豎。有一異僧名為十力。語震曰。馬與主別。主當先行。來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時應入涅槃。法師須散財物。無留於後。於身何益。言已而隱。莫知其由。”其後文還記述了慧震果然像十力所說如期而逝。這說明十力和尚佛法造詣非常高,有很強的預見力。他對佛家的力研究非常透徹。

第一個將李道子與太極拳一起進行宣傳的是袁世凱的幕僚宋書銘。宋書銘是博愛縣清化鎮人。他的先祖號稱宋將軍,魏禧的《大鐵錐傳》記載:宋將軍者河內清化鎮人也,工技擊,七省好事者皆來學,人以其雄健,呼宋將軍雲”。博愛還有宋氏《文同堂本通背拳譜》傳世。

李道子所修典籍是他創藝無極養生武功的證明。《唐僧十力和尚傳碑》記載:李道子“少即聰,目過不忘,文武醫易博藝皆修,涅槃、攝論黃老精通,以 大明渡無極經、易筋經、道德經、黃庭經、千金翼方、導引吐納創藝無極養生武功。 ”這段碑記裡面涉及到了多種典弄清這些種典籍的內容,對我們更好理解李道子創藝無極養生武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大明渡無極經》為千載寺住持支謙所譯,是千載寺的鎮寺之寶。大明,即摩訶般若之意譯;度無極為般若波羅蜜之古譯。般若譯曰明,波羅蜜譯曰度,又曰度無極。從《千載寺唐僧十力和尚傳碑》碑文中可以看出李道子對《大明度無極經》中的佛家十力學習尤精,號稱十力和尚,這對於他創藝無極養生武功產生過重要影響。

《涅槃經》是佛教經典的重要部類之一 《涅槃經》中如來藏學說中蘊含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闡提皆得成佛、涅槃具常樂我淨四德等旗幟鮮明震聾發聵的主張,以及對本心迷失的哲學思索、中道思想、涅槃境界,成為禪宗思想的靈性源頭。禪宗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境界論深受涅槃妙有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生命體悟。作為禪宗思想、禪悟思維載體的禪宗詩歌,通過生動形象的吟詠,創造出流漾著涅槃慧光的文學意象,構成了一幅幅彰顯著涅槃詩思的意境。

《攝大乘論》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是用唯識無塵思想觀照整個佛教體系,由此發展成一個完整的佛教哲學世界觀體系。

《攝論》將人的認識全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熏習”成“種子”階段,即認識的形成;二是“攝持”和“隱藏”種子階段,即認識在精神主體中的積聚;三是種子成熟(果報)階段,即認識轉化為外在行動。

《攝論》是瑜伽行派的理論。瑜伽源於古印度,是古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的一系,是探尋“梵我合一”的道理與方法。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瑜伽姿勢運用古老而易於掌握的技巧,改善人們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種達到身體、心靈與精神和諧統一的運動方式,包括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至身心的合一。瑜伽,不僅只是一套流行或時髦的健身運動這麼簡單。瑜伽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識修煉方法,集哲學、科學和藝術於一身,成為印度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被人們稱為“世界的瑰寶”

《易筋經》始於漢代。據《漢武帝內傳》記載,漢武帝於漢武帝元朔二年金三山萬壽觀學習導引養生術十年之後,由崑崙山修道的西王母將《易筋經》傳授給漢武帝。並告訴漢武帝:子但愛精握固,閉氣吞液,氣化為血,血化為精,精化為神,神化為液,液化為骨。行之不倦,神精充溢。為之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這是最早的《易筋經》的相關記載。西王母,即修煉導引養生的王姓老太太的尊稱。崑崙山,即濟源的王屋山。謂西王母來自崑崙山,即來自於濟源的王屋山。近代的考釋家多認為《易筋經》創於明代者,是說《易筋經》的抄本始於清初,將《易筋經》演繹為達摩所創者,與《易筋經》的內容不相符合。《易筋經》是道家著作,而非佛家著作。

無極養生武功對《易筋經》習練方法的借鑑。習練《易筋經》一是要求精神放鬆,意識平靜,做到意隨形走,意氣相隨;二是要求呼吸自然、柔和、流暢,不喘不滯,以利於身心放鬆、心平氣和及身體的協調運動;三是要求剛柔相濟,有剛有柔,有張有弛,有沉有輕,陰陽相濟,對立統一 。《易筋經》的這些習練方法對太極拳的創編起到了重要影響。使太極拳在習練時,做到精神放鬆,意識平靜,意氣相隨,剛柔相濟,弛張有度的風格,行拳舒緩、柔和、流暢,別具風格。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十力和尚重點汲取了老子的養生學說,將老子的養生學說融入到導引養生功法之中,為無極養生武功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黃庭經》是中國道教重要的經典,它包括《黃庭外景經》和《黃庭內景經》,統稱《黃庭經》。《黃庭經》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鎮守,合稱二十四真神;人如果能調養真氣,就能消除疾病,長生不老。闡述黃庭三宮及三丹田與養生的密切關係。存思黃庭,煉養丹田,積精累氣為宗旨,執行不殆為要訣。

《內景經》。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為主的修煉要訣。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經典,故又稱《上清黃庭內景玉經》。

《內景經》明確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著一位神,故有“三神”。上丹田,眉間內入三寸為上丹田宮,也叫泥丸宮。中丹田,是指心,又叫絳宮。下丹田,又叫氣海、精門、名關元、命門等,在臍下三寸處。三黃庭與三丹田相對應,《內景經》還提出三黃庭之說。上黃庭宮在腦中,與上丹田相應;中黃庭宮也與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黃庭宮在脾中,與下丹田不一致。

《外景經》內容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敘寫修煉存思法的要訣。一是關於吐納行氣的方法。強調這方面的內容,如“象龜引氣至靈根”,“呼吸廬間入丹田”,講的是人應當效法長壽之龜,引氣到丹田,以保持體內元氣。二是關於咽津和寶精、固精的問題。道教常稱津液為玉液、玉漿、醴泉、靈液等,認為此液由煉氣而產生,是五臟之精華,甜美清香。若人們勤加修煉,漱津咽液,那麼就以去病防病,強健身體。三是恬淡無欲的思想。

無極養生武功對三教理論與《易經》相融的理論,是創編無極養生功的理論基礎。千載寺廟群是儒、道、佛三教的交流交融的地方。李道子就是集儒、道、佛養生理論之大成,將儒、道、佛三教之大成融於《易經》之中,以《易經》為宗領,創造出的以無極養生為宗旨,以技擊為表現手段,以意領氣,以氣傳神,剛柔相濟的養生武術。

第三階段:李孜創無極通背纏拳和108勢通背槍槍

無極養生武功與司馬氏的劍俠武術和軍事武術的融合,前文之述備矣,不再贅述。明代初年李孜創無極通背槍108勢、六合槍的槍術、拳術的創造,也參考了宋元時期的楊家梨花槍,得到了楊家梨花槍的真傳。《江南經略》是一部研究東南沿海軍事與戰略的書。但是,如果將其中有關楊家槍的記載與程宗猷《長槍法圖說》的有關記載結合起來理解,或許對楊妙真的歸屬有史證的用處。《江南經略》一書對各家槍法的記載:“使槍之家凡十有七,曰楊家三十六路花槍,其分出者曰大閃杆、小閃杆,曰大六合、小六合,曰穿心六合,曰推紅六合,曰埋伏六合,曰邊欄六合,曰大封臂,曰小封臂。程宗猷在其《長槍法圖說》中說,他經歷過許多槍法師,練習的也是六合槍,但是,他們說的與他們的槍法、練法不一致,唯有李克服的六合槍理法與槍法一致。即李克服的槍法得楊家梨花槍的真傳。另外,凡是發源於千載寺拳法、槍法多與楊家梨花槍有聯繫。如李克服六合槍,心意六合槍即被稱為王堡槍的許多動作都有楊家梨花槍的痕跡;李友的勇戰心意槍法都借鑑有楊家梨花槍的槍法。

2003年修築焦溫高速公路前,博愛文化局考古工作隊在焦溫高速公路沿線進行文物普查和發掘,先後在唐村發掘了兩座宋代墓穴,為楊妙真的死揭示了新的史料。博愛文化局考古工作隊先後在唐村發掘的兩座宋代墓穴,第一座是唐村司馬家族墓,有墓誌銘。墓銘中的墓主人名字損壞嚴重。第二座是八角形的墓穴,墓主人姓李名全,墓內發掘出一方硃砂寫的墓磚,上面寫道:河內縣清期鄉李全之墓。除此墓磚外,因墓穴內積水太深,沒有找到其他文物。再者,當時從事文物考古的人員因歷史知識欠缺,對李全是何人並不清楚,又因墓穴內積水太深,沒有認真考察,挖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文物,來證明墓主人的歷史價值。但是,此李全與楊家梨花槍在千載寺的傳承與發展應該有一定的旁證價值。

《千載寺武魁傳碑》中的武魁多人的記載印證了對楊家六合槍的學習以創新。《千載寺武魁李孜傳碑》明確記載他“六合槍技,纏功制敵”;《武魁李從諄傳碑》記載他“梨花槍棍,六合槍技,助戚抗倭”;《武魁李克復傳碑》只在他“八母神韻,六合纏技”;《武魁李盛春傳》記載“無極通背,六合槍棍,聖門比武,槍棍拳魁”。這些記載都說明李孜所創的槍法都與楊家六合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都是在學習楊家槍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否認唐村李氏的各種槍法與楊家槍的學習傳承關係,李孜及其後人的槍法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四階段,李春茂創十三勢

歷經明朝二百多年的實踐,千載寺、三聖祠、太極宮槍法、拳法的技法日臻完善與提高。到了明朝嘉靖、萬曆、崇禎年間,出現一個各項武術、槍械的規範化、系統化、理論化的高潮。明萬曆年間李永諄、李從謙、李從詞、李克復、李春茂、李自奇、李仲等,寫作出許多中國武術的不朽的理論著作。李孜所創作的通背拳理論,積累而成《通背拳譜》;李從諄、李克復著錄的《長槍法》;李克復、李春茂、李自奇研創的《心意六合槍譜》;李春茂、李自奇研創的心意六合拳《九要論》,《交手法》,《練氣秘訣》,《下鍊金丹法》《易筋經貫氣訣》等;李春茂著作的《無極養生拳論》《十三勢行功歌》《十三勢論》;李仲著作的《十三勢行功心法辯》《十三勢釋名》等,都成為指導通背拳、無極拳、太極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槍、心意六合槍等練習的技法原理和行功秘訣。

李春茂所創的十三勢無極養生武功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軟十三的拳法套路。現在還在流傳的十三勢拳法套路還很多,載於各地的《王堡槍譜》《拳譜》中。第二個方面就是功法類,其代表作是《十三勢行功歌》《十三勢行功歌》是修煉無極拳、太極拳的一種最簡潔、上功夫最快的功法。十三勢樁功現在已經基本失傳,於是很多人都企圖在道家功法、佛家功法裡尋找太極拳的功法實在是捨近求遠。

第五階段,李巖李仲陳王庭創太極拳

李巖,李仲、陳王廷所創太極拳,即現在所稱的小架太極拳,俗稱秀才架,意即是由李巖李仲陳王廷等三位秀才所創。史料證明,小架太極拳是傳承最早的太極拳。陳鑫《陳式太極拳圖說》,杜元化所著的《太極拳正宗》記載都是小架太極拳。

小架太極拳是今人的稱呼。原稱為老架太極拳。小架太極拳專門是指的是忽領架太極拳。小架太極拳以三為度,金剛搗碓、攬雀尾等動作都是三個,手法也是以三為度,因之,圈多。繁瑣。清朝末年始將重複動作去掉,創造了新架。新架借鑑了王堡槍大身法槍法,重複的圈被省略了,拳架也放高了。此拳被稱為新架太極拳。陳發科、陳照丕後來又創了新架,原先的新架太極拳被稱之為老架太極拳,原先的老架太極拳改稱為小架太極拳,新架太極拳稱為大架太極拳。

李巖李仲陳王庭創太極拳的思想想來源於《易經》“無極而太極”,是對無極養生武功的創新與發展。

李巖李仲陳王廷所創太極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來源於心意六合槍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太極拳以掌法為主,手掌保持持槍的姿勢,俗稱瓦楞掌;左右手掌沿襲心意六合槍的持槍手法,一陰一陽,交替使用;技擊上採用槍法進擊與防守手法。步法多丁字步、正平行步、斜平行步。在身法和發勁上,追求寸勁,短、小、快,後發先至,以快制人。

拳法套路組成,一是借鑑了千載寺槍師在東南沿海助戚抗倭帶回來的戚繼光長拳三十二勢;二是借鑑了通臂拳的習練方法,既寓柔於剛,又寓剛於柔,剛柔相濟。三是借用了炮拳的動作要領。

勁法,借鑑了六合槍中的太極圈,纏絲勁;陰陽轉換的螺旋勁。

第六階段:李鶴林太極拳的理論創新

《太極拳論》將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推向新階段。太極宗師李鶴林對太極養生武功做了詳細的理論總結創作了《太極拳論》,這是無極養生武功發展到太極養生武功後最重要的理論著作。是指導無極養生武功和太極養生武功的重要理論著作,它和《打手歌》一起,把太極拳的理論和實踐推向全新的階段。

李鶴林是李巖的曾孫,出生於康熙五十五年,是太極拳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者,他創作的《太極拳論》,《打手歌》是太極養生武功的歷史經驗結合和他自己的武術實踐活動的切身體驗的總結,是他一生武術活動的獨得之秘。武林中一介武夫隨處可得,但文武兼備,有學識、有修養、有功夫、品學兼優的人才難得。李鶴林就是這樣一種難得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