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先生是如何设计唱腔的

张君秋先生是如何设计唱腔的

一出戏的唱段如何布局,板式怎样安排,张君秋对此理解深刻,他也是非常高明的。

《望江亭》

(1)【四平调】,【二黄摇板】——【二黄原板】,【南梆子】;

(2)【西皮二六】,【西皮原板],【西皮导板】——【西皮快板】,【西皮散板】;

(3)【西皮导板】——【西皮流水】,【西皮散板】,【西皮流水】,【西皮散板】——【西皮快板】,【西皮散板】——【西皮快板】——【西皮摇板】;

(4)【西皮散板】,【西皮二六】。

《诗文会》

(1)【西皮小导板】——【西皮摇板】,【西皮散板】——【南梆子原板】,【南梆子二六】等【西皮散板】,【西皮摇板】;

(2)【四平调】,【四平调】,【西皮快板】(分为二小段)【西皮散板】;


(3)【西皮原板】——【二六】,【西皮导板】——【二六】——【西皮原板】,【西皮摇板】,【西皮流水】。

这两出戏都是中型剧目,都以西皮唱腔为主。其中【南梆子】、【二六】等板式的唱腔都是刻意安排的重点,不多的二黄唱腔(包括【四平调】)也都十分精彩。应当着重注意的是,板式的安排与全剧的情节发展和节奏结合得十分贴切,并无拖沓和可有可无的毛病,而这一类毛病在相当一部分传统戏中都是常见的。

还应提出的一点是《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诗文会》这四出张君秋创演的张派代表性剧目,除了《状元媒》“内宫”一场有两句【西皮慢板】以外,其余三出均无【慢板】。这在唱腔布局中是很引起重视的,我认为很了不起。尤其是《西厢记》,三个半小时的大戏没有安排【慢板】,不能不佩服张先生的魄力。


大拖腔、华丽的尾腔都是“要彩”的关键处,以前传统戏的青衣行几乎每出戏都有大段【慢板】,但如果老是一种格式,拖腔再花,再华丽也难免有拖沓、重复的感觉。张先生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敢于不唱【慢板】,不一定非在拖腔上下功夫,而以合理的布局,恰当的摆字和优美的行腔使听者倾倒,这样也使得整个戏的节奏合理而紧凑。从这点上说,是对京剧整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进步的推动作用。

我们再看一段《西厢记》的唱段。

这段唱腔首先是完全建立在对人物当时的心境刻划上而设计的声腔板式一一【西皮散板】——【反西皮二六】——【摇板】。【散板】的腔已经吸收了反西皮腔的旋律,“软瘫瘫”的落“7”,下句“懒把身挪”的落“1”,以及“蓝桥一座”上句落“3”都是旦腔西皮的创新。转【二六】依然十分自如,旋律则时而用反西皮腔,时而也用西皮腔,融合得十分自然。

结尾的【摇板】大胆借用了越剧的伴奏手法:"565623231212”来增加对崔莺莺无奈而又极力要抗争的心态的烘托,新颖而贴切。最后结束在“1”突破了西皮旦腔传统落音格式,成为交替的宫调式,从音乐形象上更突出了人物抗争的一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