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先生是如何設計唱腔的

張君秋先生是如何設計唱腔的

一齣戲的唱段如何佈局,板式怎樣安排,張君秋對此理解深刻,他也是非常高明的。

《望江亭》

(1)【四平調】,【二黃搖板】——【二黃原板】,【南梆子】;

(2)【西皮二六】,【西皮原板],【西皮導板】——【西皮快板】,【西皮散板】;

(3)【西皮導板】——【西皮流水】,【西皮散板】,【西皮流水】,【西皮散板】——【西皮快板】,【西皮散板】——【西皮快板】——【西皮搖板】;

(4)【西皮散板】,【西皮二六】。

《詩文會》

(1)【西皮小導板】——【西皮搖板】,【西皮散板】——【南梆子原板】,【南梆子二六】等【西皮散板】,【西皮搖板】;

(2)【四平調】,【四平調】,【西皮快板】(分為二小段)【西皮散板】;


(3)【西皮原板】——【二六】,【西皮導板】——【二六】——【西皮原板】,【西皮搖板】,【西皮流水】。

這兩出戏都是中型劇目,都以西皮唱腔為主。其中【南梆子】、【二六】等板式的唱腔都是刻意安排的重點,不多的二黃唱腔(包括【四平調】)也都十分精彩。應當著重注意的是,板式的安排與全劇的情節發展和節奏結合得十分貼切,並無拖沓和可有可無的毛病,而這一類毛病在相當一部分傳統戲中都是常見的。

還應提出的一點是《望江亭》、《狀元媒》、《西廂記》、《詩文會》這四出張君秋創演的張派代表性劇目,除了《狀元媒》“內宮”一場有兩句【西皮慢板】以外,其餘三出均無【慢板】。這在唱腔佈局中是很引起重視的,我認為很了不起。尤其是《西廂記》,三個半小時的大戲沒有安排【慢板】,不能不佩服張先生的魄力。


大拖腔、華麗的尾腔都是“要彩”的關鍵處,以前傳統戲的青衣行幾乎每出戏都有大段【慢板】,但如果老是一種格式,拖腔再花,再華麗也難免有拖沓、重複的感覺。張先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敢於不唱【慢板】,不一定非在拖腔上下功夫,而以合理的佈局,恰當的擺字和優美的行腔使聽者傾倒,這樣也使得整個戲的節奏合理而緊湊。從這點上說,是對京劇整體的發展起到了積極、進步的推動作用。

我們再看一段《西廂記》的唱段。

這段唱腔首先是完全建立在對人物當時的心境刻劃上而設計的聲腔板式一一【西皮散板】——【反西皮二六】——【搖板】。【散板】的腔已經吸收了反西皮腔的旋律,“軟癱癱”的落“7”,下句“懶把身挪”的落“1”,以及“藍橋一座”上句落“3”都是旦腔西皮的創新。轉【二六】依然十分自如,旋律則時而用反西皮腔,時而也用西皮腔,融合得十分自然。

結尾的【搖板】大膽借用了越劇的伴奏手法:"565623231212”來增加對崔鶯鶯無奈而又極力要抗爭的心態的烘托,新穎而貼切。最後結束在“1”突破了西皮旦腔傳統落音格式,成為交替的宮調式,從音樂形象上更突出了人物抗爭的一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