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正為何熱衷於“放血療法”?

如果要論古代醫家誰最喜歡放血治病,那要非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張從正所莫屬了,放血療法是張從正常用的攻邪方法之一。

張氏認為:“出血之與發汗,名雖異而實同”,但出血較發汗收效更為迅捷,而且能治發汗療法所不能治的某些疾病,如喉痺一證,用出血療法最為上策。《黃帝內經》雲:“火鬱發之”,張從正認為出血乃發汗之一端。

張從正為何熱衷於“放血療法”?

張氏謂:“血之為物,太多則溢,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血雖有滋養周身的功能,但血熱壅滯則反為病,須按《內經》“血實者宜決之”的原則,採取出血療法,使邪熱清而血行自然流街。因此他說:“出血者,所以養血也。”寫到這裡,不禁會思考到我們平時偶爾獻血也是挺好的,但是注意一定要得自身體格強健,再加上容易上火的就更適合了。

張氏的出血療法適用於上部血熱壅滯的疾患如目暴赤腫、咽腫喉痺、重舌、木舌、頭風、頭痛、腰脊強、年少發白早落或白屑等證。此外,因肝經血熱壅滯而致陰囊燥癢者,亦可施用此法。在治療上,凡兩目暴赤腫痛,宜用鋒針刺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百會等穴,亦可用草莖刺鼻孔內出血。咽腫喉痺,當急用針刺腫處出血或刺少商穴出血即愈。其它如雷頭風、面腫風、腎風、小兒赤清丹腫等證皆可用出血療法,或與發汗、敷藥等法並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張從正為何熱衷於“放血療法”?

張氏使用出血療法也很謹慎,他提出以下注意事項:凡血少氣衰者禁用;後項、強間、腦戶、風府四穴,不可輕用針刺,以避免事故;小兒不可刺囟會,因肉分淺薄,恐傷其骨;出血當識經絡氣血多少,凡血少之經不宜出血,如太陽、陽明宜出血,而少陽經不宜出血,出血後,忌食兔、雞、豬、狗、酒、醋、溼面、動風生冷之物及憂忿勞力之事。

出血療法對臨床上某些疾病,卻能收到滿意效果。但應該指出,出血療法是一種急則治標的方法,對於某些重證或急證,只能取其快於一時,並不能根本解除病因,故不宜反覆或多次頻繁使用,尤其須要大量出血時,更宜審慎。

張從正為何熱衷於“放血療法”?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