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本古醫書可以領悟到中醫的精髓?

名號律原


1.方

學習中醫,我意當從方劑入手。

方劑之祖為仲景,因而讀書還以從《傷寒論》、《金匱要略》入手為好。仲景最講求的是辨證論治,《傷寒論》六經標題,首揭“辨三陽三陰病脈證並治”鮮明地昭示後人。論中更有“隨證治之”、“依法治之”等語。在具體治療中則某病以某方“主之”,某病“可與”或“宜”某方則是點明專病專方與辨證之下隨宜治之的方治精神。《金匱要略》則論述三因,以專病專證成篇,題目亦揭出“辨病脈證治”,是在專病專證專方專藥基礎上行使辨證論治的經典著作。總之,仲景之書分論各治,既昭示人辨證論治的原理原則,又指出了辨證論治的具體方法。其規律之謹嚴,對臨床實踐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實是中醫書籍的精髓,最宜反覆鑽研。

2理

《內經》分《素問》與《靈樞》二部,主要講中醫生理、病理,要讀。不懂《靈》、《素》即不懂中醫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醫的基本理論。讀《內經》,其中的生字、難句首先得懂,才能讀。這就牽涉到文史哲的修養,古漢語文化的功夫。這些知識,也是學習中醫的人必須具備的。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是中醫病理專著,辨證細微,甚為可貴,應當置於案首時時取觀。

3醫論

各家學說中以《景嶽全書》、《張氏醫通》、《丹溪心法》、《脾胃論》、《劉河間六書》為好。金元四大家各有長處,他們的書都可以看。只是張子和太偏,不善學者,反而有害。

溫病學方面,葉、薛、吳、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為最好。比較細緻,用於臨床較多效驗。《溫熱經緯》和《王氏醫案》都需要細讀精研。其次,何廉臣的著作對溫病也多發揮。何是溫病學後起之秀,特別是繼承了王孟英的學術思想。他的《重訂廣溫熱論》和《重訂感證寶閥》為少見的好書。診斷確切,於舌診尤其精到,用藥熨貼,分析入微,文字清晰,是書說出了溫病真象。

4藥

藥物學方面,初起先看《藥性歌括四百味》、《藥性賦》。這類書朗朗上口,便於習誦。之後可看《本草備要》。再深一點,可看《本經疏證》、《本草思辨錄》,至於《神農本草經》文字古奧,不大適合初學。但為本草之源,義蘊精深,且簡明易誦,是其長處,與《內經》、《傷寒》、《金匱》合稱四大經典。凡欲精研中醫亦為必讀書之一。

5類書

類書方面,清·吳謙編纂的《醫宗金鑑》甚好。此書比較實用,各科齊備,辨證詳而方藥精。書中對於《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編次訂正,也下了很大功夫,有其意義。前清時,太醫院考試就以此為標範,至今北方醫生中,學《金鑑》名世者不乏其人,於此也可見該書影響之大,價值之高。其他如《六科準繩》、《張氏醫通》、《東垣十書》也是好的類書,亦宜一併披閱。





安然xmy


看《黃帝內經》吧!因為所有的中醫精髓都在這裡。

 

有人說《易經》為萬經之首,不管是研究儒、釋、道,還是學習醫、術、技。

有人說《內經》為醫學之宗,不論是養生保健治未病,還是懸壺濟世救病患。

 

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現實,最惜命的就是中國人。惜命就會聽話,聽話就會沒事。有的國家,不讓出門非出門,不讓集會非集會,結果就是沒結果,因為沒機會了。

 

這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中醫和中醫藥的神奇魅力,而這種魅力的根源就在《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國人的長命真經,是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尋求健康養生祛病之道的寶藏。

其精髓主要體現在:

 

|遵照“天人相應”的養生精髓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極富哲學意味,因而有人認為這也是一部蘊含中國生命哲學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思想的核心便在於“天人相應”,書中認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的。人只有“順四時而適寒暑”,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看看當今社會,許多人難享天年,難享無疾而終,最好的醫生、最好的藥物、最優質的醫療條件,卻疾病纏身,痛苦不斷。何因:冬天吹暖風吃冷飲,夏天開空調凍得發抖,晨昏顛倒地熬夜,貪婪地暴飲暴食,宅在家裡不喜運動……致使陽氣不足,牌胃虛弱,抵抗力低下,時常感冒,患上各式各樣的慢性病。

 

怎麼辦?怎麼改變?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就是按照自然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鍊,照著做就行了。

 

|根據“不同體質”的養生精髓

《黃帝內經》中提出了養生應“因人施養”,並將國人的體質分為九種,就像人長得不一樣,每個人的體質也不同,不同體質有各自的特點,易患不同的疾病,因而應根據不同的體質特點,採用相應的養生方法和措施,這樣才能達到防病延年的目的。

 

|運用“調節情志”的養生精髓

佛家講消除“七情六慾”,方能成佛。而喜、怒、憂、思、悲、驚、恐等七種情緒,會有益於身心健康,也會導致疾病。《黃帝內經》指出,“喜怒不節則傷髒”,說明情志不加節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在各類精神疾病高發的現代,認識到七情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掌握古人調攝情志的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按照“食臥規律”的養生精髓

《黃帝內經》中提出“居處依天道”、“飲食遵地道”,這是按照“天人相應”的養生思想,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髮。天黑就應該睡覺,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平時吃東西要按照節氣規律去吃,儘量吃應季食品,“不時不食”,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吃,這才是正確的飲食觀念。

而現代人的暴食暴飲、吃反季果蔬、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成為疾病的根源。要想不得病,就一定要按照正確的方式生活,“病從口入”並非虛言。

 

|領悟“上醫治未病”的精髓

《黃帝內經》並不主張求醫問藥,而是教給人們通過“內求”的智慧來調理臟腑、養足氣血、暢通經絡,這樣便不須求醫問藥。於疾病未發之前,防患於未然。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當人體處於平和狀態的時候,是可以和所有的細菌、病毒和平共處的。而如果身體狀況變差,那麼細菌、病毒這些邪氣就有了可乘之機,會壓過身體裡的正氣,正氣不如邪氣,那人就會得病了。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壓力大,環境汙染嚴重的時代,更應該內養正氣,外避邪氣。

 

古語說:“萬變不離其宗”。

所以一切中醫的精髓都是從《黃帝內經》中來的。

 

 





知行俠


張仲景《傷寒論》,一字之安,堅如磐石。用白話解釋,一句頂一萬句,中基《中醫基礎》顯得蒼白無力,連藥引的作用都起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