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徐家彙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晚明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在此建農莊別業,從事農業實驗並著書立說。 1607年天主教傳入上海。徐光啟篤信天主教,是我國最早的天主教徒。公元1633年徐光啟逝世以後葬於此。因這裡地處肇嘉浜與法華涇兩水會合處,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又得名“徐家彙”。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 徐家彙地區鳥瞰

→ 徐光啟和傳教士利瑪竇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上海開埠不久,法國天主教因為徐家彙與天主教的關係,決定將耶穌會的總部建在這裡,19世紀60年代,天主教會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今東從天鑰橋路、西至文定路,南起斜土路北抵華山路的1.5平方公里區域內的土地作為天主教教區,徐家彙由此逐漸成為遠東天主教的中心。徐家彙教區直屬法國巴黎耶穌會省領導,大批法國及意大利、德國等國的傳教士、神父們來到這裡,在徐家彙地區創辦了宗教、教育、文化、慈善機構,一百多年裡,陸續地建造成完整的法國式宗教文化設施,這地區成了如巴黎塞納河右岸的教會文化中心“拉丁區”一樣,被稱為是“上海的拉丁區”,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學術和文化的策源地之一。

徐家彙“拉丁區”不但對促進上海的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也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古典風格建築。現在在城市發展和商業熱潮中,老的徐家彙教會文化和建築遺蹟已經消失大半,但還有部分保留。

宗教建築

徐家彙天主教堂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天主教堂舊貌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天主教堂今貌

最著名的要數徐家彙天主教堂,“看懂上海”在《徐家彙天主堂的歷史變遷》一文中也詳細寫過。它是天主教上海教區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稱為“聖母為天主之母之堂”,又稱為“聖依納爵堂”。1847年始建,後改建,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平面呈長十字形,正面向東,兩側建鐘樓,高聳入雲,規模宏偉壯觀,是遠東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天主教堂之內景

耶穌會總院

位於漕溪北路80號,建成於1867—1868年,曾是一個世紀來法國天主教傳教活動的中心,也是神父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現在是徐家彙藏書樓的一部分。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耶穌會總院今昔

下面是耶穌會總院內景一角,後來是藏書樓的閱覽室,原來是神父們的食堂在此房間的兩壁,還保留有西班牙傳教士範廷佐所製作的描繪聖經故事內容的浮雕兩塊。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大修道院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原大修道院建築

修道院是天主教培養神職人員的機構,現在的四層樓西式樓房於1928年11月落成,為磚混結構四層白色大樓。現為徐彙區檢察院所在地。

耶穌會神學院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耶穌會於1909年創辦神學院,原址在耶穌會總院以東,是一座龐大的四層樓房。

神學院於1953年停辦,原建築已拆除。

聖母院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 聖母院舊照

→ 聖母院外景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徐家彙聖母院創自清代咸豐五年(1855),同治八年(1869)遷至徐家彙。現建築位於漕溪北路45號,後為“上海老站”飯店等單位所用。

聖衣院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該樓建於清同治十三年,又名苦修院,是修女修道場所。原院址位於漕溪北路595號,原作為上影廠的辦公樓使用(現已被拆除),下為幾年前在上影廠內的原聖衣院房屋的外貌,雖當時已被上影廠改造得像新工房,但現在連這個也沒有了。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原聖衣院一景

科學文化機構

徐家彙藏書樓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位於徐家彙天主教堂東。初創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後經1860年和1897年兩次擴建,形成獨立的兩層藏書樓。現徐家彙藏書樓為南北交錯的兩幢建築,藏書以外文文獻為最豐富,共計32萬冊。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藏書樓書庫又稱“梵蒂岡大書房”

徐家彙觀象臺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 攝於1901年

→ 攝於1912年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創始於清同治十一年,原在肇家浜畔,1809年於光啟墓東首闢地建新臺,1901年落成,現址為為漕溪北路280號。其主要建築觀象臺是一座英國風格的三層建築。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觀象臺主樓今貌

徐家彙博物院

原址在漕溪北路南丹路口現氣象臺處, 1883年創立,是上海第一所博物館,藏品包括中國古文物和大批動植物標本。後移至呂班路(魯班路)一座新建的博物館(中科院昆蟲研究所)。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徐家彙博物院舊貌,原建築已不存在

教育機構

徐匯公學

創辦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原名聖依納爵公學,是法國天主教在中國創辦最早的教會學校。素有“西學東漸第一校”之稱。至今已有160年曆史。現存的歷史建築為“崇思樓”,建成於1918年。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原徐匯公學崇思樓舊貌,現為徐匯中學的教學樓之一

崇德女中

聖母院所屬女子學校。前身為創辦於1867年的經言小學。1869年擴建開辦崇德女校,後和啟明女校合併改名匯明女校,解放後改稱上海市四女中,現為上海市第四中學。該校主要建築為啟明樓,建成於1917年,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特徵。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啟明樓舊貌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建國後作為市四中學教學樓的啟明樓

類思(匯師)小學

類思小學是匯師小學的前身。原是法國教會辦的一個兒童蒙學班,1910年後,蒙學班遷到蒲西路221號,成立類思小學,1934年改名為匯師小學。現已遷址他處,原建築也拆除。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原類思(匯師)小學校舍

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是天主教耶穌會在中國上海創辦的大學。由中國神父馬相伯於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彙天文臺舊址創辦,後遷至呂班路,後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震旦大學當年的校舍

慈善機構

土山灣孤兒院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土山灣孤兒院工藝工場舊址,後為董恆甫職校蒲匯塘路校區的校舍

土山灣孤兒院為1864年由法國天主教會所創辦。土山灣孤兒院附設的土山灣孤兒工藝場,是孤兒院為解決孤兒學習和謀生而設立,同時也招收家庭經濟困難和對藝術有興趣的中國學生。內設繪畫、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等工場,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影響。曾培養了許多中國孤兒和學員,其中有不少人後來成為中國著名的畫家、雕塑家、工藝師,如徐悲鴻、張充仁、劉德齋、周湘、徐詠清、徐寶慶等。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當年土山灣孤兒院工藝工場中兒童正在學習繪畫的情景

土山灣孤兒院所屬的建築僅剩蒲匯塘路上的董恆甫職校蒲匯塘校區的校舍,後來在此開設了土山灣博物館。

善牧院

1933年,法國天主教善牧院總院來徐家彙地區設立分院,收容社會上墮落的婦女及未成年少女,到1934年已收容150人。原址即現在國際婦嬰保健院,老建築大概無存。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當年善牧院的建築物

內容摘自自:《弄堂-上海典故》

徐家彙,上海的“拉丁區”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