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姚崇死後,他還能保家族平安,他是怎麼做的?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說過一句話“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意思是生命一旦逝去,世間種種都將成為“浮光掠影”,不復存在,至於身後事更是不由自己掌控,就像晚清政府的幕後掌控者慈禧太后生前位高權重,執掌生殺大權,死後卻被孫殿英開棺盜寶,下場何其悽慘!

所以人們常說“死後元知萬事空”,活好當下每一秒,且行且珍惜!

唐朝宰相姚崇死後,他還能保家族平安,他是怎麼做的?

話雖如此,理也是這麼一個理,然而有些身負“經天緯地”之才的人卻能在一定程度上“操縱”自己身後發生的事,就像《三國演義》中“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典故,還有唐朝宰相姚崇“棺前懸玉”,保家族無恙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姚崇的故事!

姚崇是唐朝“四大賢相”之一,有“救時宰相”之稱

姚崇祖籍吳興郡,其父姚懿乃嶲州都督,出身官宦之家的他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形成了飛揚灑脫,重義輕利的性情,二十歲後以挽郎入仕,在任期間頗有建樹,累遷至夏官郎中。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作亂,河北等地陷入戰亂,時任夏官郎中的姚崇負責處理軍情,因“剖析若流,皆有條理”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升任夏官侍郎,自此,姚崇成了武則天重點培養的人才!

在武則天的“關照下”,姚崇青雲直上,一路升遷,到聖曆元年時已經成為當朝宰相!

長安四年,姚崇辭去宰相之職回家侍奉老母,他的離去令武則天極為“不適”,猶如喪失左膀右臂,因此不久又將其召回神都,命其出任春官尚書。

唐朝宰相姚崇死後,他還能保家族平安,他是怎麼做的?

武則天晚年時,男寵張易之仗著武則天的寵愛為所欲為,行事肆無忌憚,姚崇對其極為厭惡,多次得罪於他,因而被貶為司僕寺卿。神龍元年,姚崇參與“神龍政變”,逼武則天歸還李唐神器,擁護唐中宗李顯復位,姚崇因功被賜爵梁縣侯,不久又被外放做官。

唐中宗駕崩,唐睿宗繼位後,姚崇得到重用,與宋璟通力合作,革新吏治,任用賢良,使朝廷風氣大為改觀,出現“中興”之兆,然而好景不長,景雲二年,姚崇因得罪太平公主再次被外放,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誅殺太平公主,執掌朝政大權,欲召姚崇還朝,姚崇趁機提出“十條施政綱領”,李隆基應允後姚崇才同意回朝效力,這實際上為之後的“新政”做了鋪墊!

姚崇還朝後,先是出任兵部尚書,後升任紫微令,之後又官拜宰相,據《唐史》所載,姚崇擔任宰相期間“提出《十事要說》,力主實行新政,推行社會改革。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淘汰冗職,選官得才;抑制權貴,發展生產,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正因為如此,姚崇僅僅執政三年,卻能位列“唐朝四大賢相”之一,被時人讚譽為“救時宰相”!

縱觀中國古代史,但凡主張新政,革新吏治的大臣大都樹敵頗多,姚崇也不例外!

姚崇執政僅僅三年就為自己招惹了一大堆仇人,其中與他勢如水火的當屬張說,二人不僅政見不同,而且私人恩怨頗深,早在姚崇擔任同州刺史時,張說就曾唆使趙彥昭彈劾他,“先天政變”後,姚崇得到李隆基的重用,官拜宰相,張說為此恐懼不已,便投奔岐王,不料這反而被姚崇抓住了把柄,上書李隆基,聲稱張說身為朝中輔臣卻與岐王往來過密,恐有狼子野心,岐王也會被他所誤。

唐朝宰相姚崇死後,他還能保家族平安,他是怎麼做的?

岐王乃李隆基胞弟,二人向來感情深厚,為免張說“禍害”岐王,李隆基將張說貶官外放,自此,張說與姚崇算是結下了深仇大恨,不死不休!

開元九年,姚崇病危,當時張說早已還朝,而且官至宰相,風頭正盛,姚崇算準張說肯定要在自己死後對姚家後人下手,便將兩個兒子召至床前,囑咐道“我死之後,張說礙於顏面必然前來弔唁,屆時你們將我收藏的所有玉佩懸掛於棺前,張說看中哪一個,就趕緊贈送於他,一旦他收下,再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你們得到碑文後,要立即送交皇帝審閱,如此姚氏家族方能保全”。

姚崇的兩個兒子不大成器,對姚崇的囑咐不甚理解,但好在還算聽話,就按姚崇的囑咐準備起來。

姚崇病逝後,他的兩個兒子按照父親的遺言將美玉懸掛於棺前,不久,張說前來弔唁,張說生性貪財,尤其偏好美玉,看到姚崇棺前懸掛的美玉眼睛都直了,姚崇的兩個兒子見狀趕緊上前將美玉取下贈與張說,張說一番推辭之下“勉為其難”的收下了。

然後姚崇之子請張說為姚崇撰寫神道碑,張說“拿人手短”,不好推辭,隨手寫了一篇神道碑,字裡行間多有讚譽之意,姚崇的兩個兒子得到碑文後,立即謄抄送交李隆基,張說回家後越想越不對,直呼上了大當,命人去索回神道碑,結果被告知神道碑已經送交李隆基,生米已經煮成了熟飯!

唐朝宰相姚崇死後,他還能保家族平安,他是怎麼做的?

張說得知後懊惱不已,感慨道:“死去的姚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小結:

姚崇的計策其實很簡單,利用張說貪財的性格誘使他收下玉佩,然後再請他撰寫神道碑,張說出於拿人手短的心理,必然會在碑文中“美言幾句”,這碑文就相當於姚氏後人的“護身符”。

但張說反應過來後必然會後悔,所以姚崇又囑咐兒子拿到碑文後立即送交李隆基,只要皇帝看了碑文,此事就算板上釘釘,張說就沒有了反悔的餘地,屆時他礙於碑文的存在,必然不敢對姚氏後人下手!

整個計策說來簡單,實施起來卻極為困難,姚崇能在生前算準一切,使得張說落入他的圈套,足以可見其智慧超群!

參考資料:《唐史》《三國演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