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山東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而儒家文化最講究忠君愛國,所以山東人非常具有反抗精神,有一位學者說:

“山東人本性仁厚,對上講忠誠,對朋友講義氣,對前輩講孝敬。一旦他們認準了值得為之忠心耿耿的人或事,就會忠誠有加,不會有絲毫懈怠。忠君保國,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 從秦漢拓土開疆的將領蒙恬蒙毅家族,到漢朝吳起一句: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更能體現山東人的豪情壯志與家國情懷。”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1938年的齊魯大地,山東兒女高舉抗日的旗幟反抗日本侵略者,在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節節失利的情況下,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領導的八路軍抗日遊擊武裝,到1938年底已在山東各地建立起若干塊抗日根據地及廣大游擊區。但是分散於各地的游擊隊尚處在各自為戰的狀態,在戰略上還未形成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在部隊編制上也不盡相同,而且缺乏骨幹力量,遠遠不能適應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

因此在山東組建一支統一編制、統一指揮的遊擊兵團的任務已勢在必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黨中央陸續抽調張經武、江華、吳克華等紅軍幹部和長期在白區工作過的黨員幹部,以及畢業於抗大、陝北公學的160餘名黨員幹部到山東工作,並臨時命名為八路軍魯東遊擊縱隊指揮部,統一領導山東的武裝力量,1938年12月初,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1938年12月27日,山東分局正式公佈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以統一指揮山東各地(不含冀魯邊與魯西北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江華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參謀長,並建立了司政供衛領導機關和各種工作制度。同時將所屬部隊整編為10個支隊又3個團,所屬部隊共25個團,2.45萬人,所屬地方武裝1萬餘人。

在10個支隊中,有一個著名的第4支隊,第4支隊是1938年元旦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後發展起來的一支力量,1938年3月,劉培一等5名青年在中共地下黨員李正育的帶領下參加了八路軍。為了表達打日寇、救中國、振興中華的決心,劉培一將自己改為劉振華,其餘4人分別改為振興、振中、振民和振國。5名青年改名字的故事,當時在部隊中傳為佳話。劉振華成為山東抗日遊擊隊4支隊的一名普通戰士,由於表現突出,1940年他已任八路軍山東縱隊4支隊1團2營教導員。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1940年時山東縱隊的第4支隊的支隊長為廖容標,政治委員是林浩,第4支隊下轄第1、第2、第4團,其中第1團團長程緒潤。不過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手下的一個教導員後來的軍銜會超過他們,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們。

第4支隊支隊長廖容標,於1912年10月3日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韓坊鄉水口村一個貧農家庭。12歲入私塾,15歲時因父病逝,被迫輟學種田,撐持全家生活,貧困的生活使他養成吃苦耐勞的性格,但他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1926年,大革命的風暴席捲贛南,他所在的水口村建立起農民協會和兒童團,廖容標毅然加入其中,並被推選為兒童團團長,這顯示了他的領導才能。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1927年,革命運動風起雲湧,廖容標參加了水口村農民暴動,1929年8月,廖容標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由於作戰勇敢、表現突出,他於1931年1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當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他從普通戰士開始,很快升任中共河西特委政治保衛隊班長,不久後升任排長、連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南雄水口、樂安宜黃、金溪資溪等戰役。長征中,他任紅1軍團1師2團1營營長、陝甘支隊第1縱隊連長,到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5月,廖容標任紅一方面軍獨立第5團團長。

由於文化水平低,1937年1月,廖容標被安排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學習結束後被安排秘密進入山東長山縣,並改名廖之秀,以長山中學體育老師的身份組織發展抗日武裝。當時我黨有一個政策,自己能拉起多大的隊伍,你便當多高職務的領導,1937年12月,廖容標參與發動領導黑鐵山起義,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所以廖容標任司令員。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廖容標隨後率部轉戰膠濟鐵路西段南北地區,積極打擊日偽,先後攻克長山、淄川、鄒平等縣城,迅速打開抗戰局面,部隊很快發展到30多箇中隊、5000餘人。第5軍在他的領導和率先垂範下,軍紀嚴明,處處注意保護人民利益,被廣大群眾讚譽為“救苦救難的菩薩軍”,他被稱為“菩薩司令”。

在這期間,廖容標展示了獨當一面的能力,所以很快便被調任八路軍山東抗日遊擊隊第4支隊司令員兼第4團團長。同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改任山東縱隊第4支隊司令員。後任山東縱隊第1旅副旅長、第4旅旅長,第4旅旅長兼泰山軍分區司令員,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泰山區專員等職,參與領導了創建泰山區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5年8月,廖容標任山東軍區第4師師長,之後他出任渤海軍區副司令員,率領部隊在齊魯大地縱橫馳騁,濟南解放後,廖容標已升任濟南警備區司令員兼華東鐵道運輸副司令員。 新中國成立後,廖容標任華東公安司令部兼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5年10月,廖容標任安徽省軍區司令員。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當時新中國雖然已經解放,但是反敵特鬥爭的形勢非常嚴峻,安徽的金寨縣是紅四方面軍的起源地之一,這裡山高林密,非常適合打游擊,所以國民黨當局也想仿效,1960年2月3日,臺灣國民黨當局派遣武裝特務6人,空投到金寨縣梅山附近,這一情報早就被我軍掌握,廖容標率警衛部隊趕赴現場,首先組織300名基幹民兵封鎖空投區交通要道,而後組織萬餘民兵搜山;經53小時搜索,將6名空降特務全部捕獲。接著,又於同年4月30日,趕赴金寨縣龍王廟現場指揮,組織發動民兵,將另一股臺灣國民黨當局派來的空投特務4人一網打盡,擊斃1人,生俘3人。

廖容標後來擔任過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顧問等職,1979年5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67歲。

4支隊政治委員是林浩,於1916年6月出生於山東省牟平縣觀水鎮崖地村一富農家庭。9歲在本村初小上學,1929年考入牟平縣初中。期間,受進步教師的影響,閱讀了一些進步作家的作品和五四運動後的進步文藝作品,萌發了愛國主義思想,於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來考上濟南高中,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林浩擔任中共山東省委副書記。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1938年1月,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副書記林浩領導了包括泰安、萊蕪、泗水、寧陽、沂水及泰西大峰山地區的徂徠山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四支隊,開闢了以萊蕪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林浩擔任該支隊政治部主任兼組織科科長,當年12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政治委員,解放戰爭中林浩曾擔任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政委。

解放戰爭後期的1948年初,時任膠東區黨委書記、膠東軍區政委的林浩受到了饒漱石的錯誤批判被撤職,所以在1955年9月授銜時,按正常情況至少應該是中將或中將以上軍銜,不過林浩僅被授予少將軍銜,直到1986年3月,中共中央第62號文件作出批覆,同意山東省委1985年12月《關於黎玉、林浩同志申訴問題的複議報告》,撤銷1948年華東局擴大會議《決議》中對黎玉、林浩同志所作的結論,恢復政治名譽。對所有受到批判及作過錯誤結論的當事人,都予以糾正。1996年11月14日,林浩將軍在北京病逝,享年80歲。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1團團長程緒潤,於1914年出生於湖北黃安,後來參加了紅四方面軍,抗戰時被派到山東工作,後曾任泰山軍分區參謀長,渤海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等職,1947年秋病逝於沾化縣姜家村渤海軍區醫院,如果不因病早逝,開國時起碼是少將軍銜。

1團2營教導員劉振華,於1921年7月出生於山東泰安縣大汶口鎮東大吳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參軍即在第4支隊,抗戰中的最高職務是副師級崗位,解放戰爭末期的1948年,他任第4野戰軍第40軍118師政治部主任,仍是副師級,也就是幾年時間裡沒有得到提升,新中國成立後被提升為第40軍第118師師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後來被提升為40軍政治委員,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之後被調離部隊,直到1979年1月,劉振華重新回到軍隊工作,先後任瀋陽軍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政委等職,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2018年7月11日上午,劉振華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支隊長廖容標為中將,支隊政委林浩為少將,手下一個營教導員劉振華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雙成長為上將?劉振華從軍銜上超過了他的很多老領導,主要有三點原因:

一是心態好。所有的成功都是由忍耐和煎熬組成的,這都需要有一個好的心態,不為眼前的得失所煩惱,而是要看長遠、看未來。、

二是愛學習。學習永遠是第一競爭力,在當今社會也是一樣,不學習就沒有進步的可能,而劉振華特別愛看書、愛思考,雖然他起點不高,但是後來無論是實踐能力還是理論水平都非常強,這與他愛學習是分不開的。

一個營教導員成長為開國大校,為何33年後又成長為上將?

三是身體好。健康是事業的基礎,沒有健康的體魂就沒有革命的本錢。所以作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愛護息的身體,身體棒棒的,才能幹一番事業。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他原為華東某野戰部隊軍官,裝備工程學本科畢業,作戰指揮學研究生畢業,曾在野戰部隊師級、軍級單位工作,後調入國防大學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對軍事歷史和軍事哲學頗有研究,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