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的天花板來了?

文 | 楊萬里

疫情下中國企業,紛紛遭遇業績的下滑。但是格力電器一季報的業績下滑幅度,卻依然讓人為之震驚,市場稱之為超預期——遭遇業績滑鐵盧。

4月15日,格力電器公告披露,預計一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3.3億元至17.1億元,同比下降70%至77%。

在此三天前,格力電器披露30億元-60億元的回購計劃,回購價格不超過70元/股。這一指向非常明確的託市之舉,如今看起來也只是一片湖水中的小小波瀾,這一週微漲1.79%。也許,如果沒有這一回購託市,格力的股價還會堅挺嗎?

格力的天花板來了?

來源:攝圖網

問題的核心在於,曾經的白馬藍籌股,格力電器的高增長時代真的已經結束了嗎?這個疑問已經無關乎於疫情時刻,更在於2019年的業績快報——公司去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005.08億元,同比增長0.24%;淨利潤246.72億元,同比下降5.84%。

2015年營收與利潤的雙降,在2016年得以止住下滑,2017年恢復並小幅超越2014年的業績水平之後,2018年得以繼續高增長——並達到2000億元的營收關口。

當然,這也讓董明珠豪橫了一把,險勝2013年與小米雷軍的10億賭局。之後,董明珠大手一揮,不要這10億,並和雷軍續賭5年。雷軍再次迎戰,“可以試一下”。

現在看來,令人擔心的是這會否是一個傾盡全力之後的奮力一搏,卻令自己元氣大傷或者大幅透支元氣,甚至是否加速了格力電器天花板的到來?而這可能也是董明珠的天花板——因為在中外的商業史上,多元化的成功基本都來自於以自己主業為延伸的多元化,與主業基本無關的跨界多元化能成功的卻是鳳毛麟角。

一、業績增速遭遇天花板?

2019年,疫情尚未爆發。但在空調行業中,一幕“三國”大戲正在上演。

在去年第一季度,線上市場排名中,美的拿下第一,奧克斯第二,格力銷量不到奧克斯的一半;線下市場排名中,美的依舊是第一,格力跌至第二。

線上線下皆失利,董明珠似乎不能接受格力被超越的事實。之後,空調行業的廣告戰、舉報戰、價格戰此起彼伏。

2019年6月,格力在官微公開舉報奧克斯,稱其虛假宣傳,產品不合格。“雙11”前夕,格力電器突然宣佈“讓利30億元打擊低質偽劣”。之後,與同行們打起了價格戰。

一系列戰役後,格力於今年4月15日交出了成績單。

4月15日,格力電器公告披露稱,去年公司營業總收入同比微增0.24%;淨利潤同比下降5.84%。同時,格力還預計一季度歸屬淨利潤同比下降70%至77%。

格力解釋稱,公司於去年第四季度開展“百億讓利活動”,讓利於消費者。今年一季度,公司受疫情衝擊疊加行業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

消息出來後,格力電器股價下跌3.53%。K線走勢表明,股民們擔憂情緒較大。

如果對比美的和格力2014年至2018年業績情況,會發現,在營收增速方面,美的有四個年份超過格力;在歸屬淨利潤方面,美的有三個年份超過格力。

格力的天花板來了?

數據來源於歷年財報

從格力業績縱向對比看,其2015年營收與利潤均雙降,在2016年得以止住下滑,2017年恢復並小幅超越2014年的業績水平之後,2018年得以繼續高增長——營收突破2000億元關口。

格力的股價已提前有所表現。格力自1月份創下70.56元高價後,便一路回調,最低跌至48.4元。

業績下滑是股價低迷的表象,深層次原因還要聯繫到經營本身。格力的痛點是,營收高度依賴單一空調產品,以及線上運營存在短板。

二、格力的多元化之痛

格力的第一個痛點是收入高度依賴空調單一產品。

格力的天花板來了?

以去年二季度數據為例,格力電器約81%的收入來自空調業務,其它家電如冰箱、洗衣機及生活電器對收入貢獻相對較小。

格力的天花板來了?

再看美的主營構成,空調類業務佔比達46.26%,消費電器業務佔比達37.95%,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佔比達7.82%。

從多元化佈局看,格力暫時落後。難道格力偏保守?非也。

從珠海銀隆的造新能源車計劃到格力手機,從宣佈發展芯片產業到智能家居,從全資收購合肥晶弘到出資30億入股聞泰科技再到入股新疆眾和,格力電器正在進行多元化佈局。

格力在空調領域技術深耕毋庸置疑,但跨界不是其強項。在宣佈佈局新能源和手機等領域後,外界並未看到這些項目取得明顯進展。而有亮點的業務如格力工業機器人等業務,還未體現在收入上。

隨著疫情衝擊以及價格戰影響,格力的業績下滑已成為現實,進一步看,如何突破主業瓶頸是格力需要直視的問題。

奧克斯的優勢是線上運營,格力的優勢是線下運營。奧克斯的成功戳到了格力的第二個痛點,即線上運營存在短板。

早在2018年,奧克斯就成為了一匹黑馬。當年,奧克斯的零售量排名第一,格力排名第三。在空調零售額方面,美的排名第一,奧克斯力壓格力,佔據第二。

奧克斯崛起得益於藉助電商渠道以及低價格優勢。一方面,該公司打造了網批模式,即去掉經銷商在流通環節裡只保留工廠和直營店。另一方面,缺乏議價能力的奧克斯,選擇走低價路線,受一些消費者偏好。

多年來,格力先後通過銷售返利、區域性銷售公司和引入經銷商持股等方式自建渠道。優勢是依靠渠道高毛利保護經銷商利益,但軟肋是,層層加價現象嚴重,終端價格難以下降。與此同時,格力與經銷商的利益綁定也使其拓展電商渠道步伐慢了一拍。

因此,有市場人士認為,去年格力公開宣戰奧克斯的一個原因是其市場份額被搶佔。

格力的天花板來了?

資料來源:申萬宏源證券

下面看一組數據,從2009年至2018年,格力空調的均價一直高於行業平均數額。高價格形成了高毛利,格力吃到了最甜的一塊蛋糕。

高品質產品標配高價格無可厚非,不過,隨著消費者習慣改變,電商經濟成為主流趨勢。在線上銷售中,部分消費者傾向貨比三家,選擇價格偏低廉的產品。

目前,線下實體店是格力的一大特色。不過,線下經營租金成本貴、人員成本高、受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大,疫情過後,吸取經驗的企業或將銷售模式調整至線下+線上經營或完全線上經營狀態。

我們也關注到,格力也在電商平臺上實施促銷措施,但去年營收並沒有明顯增長。進一步看,若繼續降價,反而會導致格力的毛利減少,最終影響業績。

未來格力會不會改變經營策略呢?有待觀察。

三、“天花板論”的爭議

房地產是週期之母,每一次輪動,對家電、傢俱等行業的景氣度有所影響。

從2007年一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房地產共經歷了四個週期底部。無獨有偶,空調行業增速放緩與該期間底部走勢相似。

格力的天花板來了?

資料來源:申萬宏源證券

市場中一直有聲音說“空調企業要觸及天花板”。難道空調行業沒成長空間了?

空調的需求量主要來自新增需求以及更新需求。從前者看,地產的銷售面積(地產拉動)與新增需求聯繫緊密;從後者看,消費者的置換意願與更新需求聯繫緊密。

這是一個“供給端”與“需求端”的話題。

從“供給端”看,能給安裝空調提供的條件是需要增加新房。今年一季度,全國60個重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約同比下跌超50%,環比下跌超60%,創近十年來歷史同期最低水平。此外,全國城市普遍實施小區封閉管理,農村實施封村封路,即使購買空調也無法進行安裝。

從前面數據可以看出,當前地產週期處於底部區域,疊加疫情衝擊,新房數量減少勢必會影響消費者對空調的需求。結果是,今年一季度空調行業零售量為524萬臺,零售額為149.2億元,分別下降46.6%和58.1%。

從“需求端”看,目前空調的百戶擁有量已達到142.18,超過戶均一臺。以前,家電行業不景氣,“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可以拉動市場需求。

即使出現了刺激政策,在經濟低迷特殊時期,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強不強以及有沒有消費實力也是變動因子。

短期看,疫情對空調新增需求衝擊較大。中長期看,空調市場存量博弈會更激烈,幾大家電企業的價格戰或成常態。

格力如何打破“天花板論”?取決於“變”。隨著高瓴資本入股,格力混改令股民期待。

結語

高瓴資本在金融界頗有名聲,投資過騰訊、京東、美團、滴滴出行等多家明星公司。

高瓴曾經典操盤了百麗鞋業:私有化、以原有管理層為主導、開啟企業數字化轉型。之後,高瓴又把運動板塊滔搏從百麗分拆單獨上市,成為二級市場一個成功案例。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公開表示,要“讓企業家坐上C位”。如今,董明珠已是大權在握。當格力遇上高瓴,會摩擦出什麼火花?

格力研發技術深厚、管理層優秀,高瓴資本運作能力強。若雙方進行優勢互補,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轉型“新零售”以解決企業存在的痛點會進一步增加格力的護城河。若資本為分紅而來,企業的成長基因反而會被侵蝕。

面對業績下滑的格力,你會不會買其股票?也許股民們會說,騎馬逛燈,走著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