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隨著國家林業局將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大力推進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森林公園建設,併為此設定了一個年度小目標:力爭2035年完成造林30億畝以上,其中人工造林5億畝,森林撫育10億畝。推進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綠色優質林產品供給,認定建設一批示範基地、示範市縣、示範園區和優勢產區;啟動中國林產品交易中心建設,制修訂一批林產品標準,加強重點林產品品牌建設和質量監管等。相關部門相繼實施:國家儲備林、低質低效林改造、一帶一路生態建設、楊樹桉樹置換、三北防護林、精準滅荒、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荒漠化治理等項目。10萬億市場空間巨大,8千億補貼鉅額,令人乍舌,有你嗎?

「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一、國家儲備林

建設規劃

2018年4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國家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規劃》提出,到2020年,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700萬公頃,繼續劃定一批國家儲備林,國家儲備林管理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2000萬公頃,年平均蓄積淨增2億立方米,年均增加鄉土珍稀樹種和大徑材蓄積6300萬立方米,一般用材基本自給。

「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國家儲備林

摺疊編輯本段建設試點

2013年,國家林業局啟動國家儲備林建設試點,在7個試點省區優選30個重點國有林場承儲,首批劃定87.5萬畝國家儲備林。在示範建設基礎上,2014年國家林業局把全國木材戰略儲備生產基地建設範圍擴大到15個省(區、市),將以國有林場為主體,優選中近熟林資源,劃定1500萬畝國家儲備林。

二、低質低效林改造

江西贛州市是贛江、東江的源頭,是我國南方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2016-2017年度,贛州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68.23萬畝,2017-2018年度計劃完成110.4萬畝。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後,贛州的樹種結構將大為優化,闊葉樹佔到了30%以上。據瞭解,贛州擬用10年時間改造1000萬畝低質低效林。

「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泓森槐低質低效林改造圖

贛州歷史上森林植被非常豐富。受歷史因素以及粗放經營、自然災害等影響,部分森林植被逐步蛻變為低質低效林。為順利推進低質低效林改造工作,贛州市按照分區施策、分類經營的要求,採取更新改造、補植改造、撫育改造和封育改造等措施,不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

三、一帶一路生態建設

2015年3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佈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明確指出要“強化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建設和運營管理,在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影響”。

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不斷提升低碳化建設水平。以肯尼亞境內的蒙內標軌鐵路項目(簡稱“蒙內鐵路”)為例,因鐵路貨運可減少公路貨運,從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蒙內鐵路的成功修建將減少40%的公路二氧化碳排放,並降低了公路運輸相關環境風險的發生概率,是新時期中非的“友誼之路”,也是中非“生態環保之路”。

「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一帶一路生態建設

然而,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著巨大的融資缺口。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每年需要大概800億美元的額外投資來實現2030年的低碳能源轉型目標。“‘一帶一路’的倡議可以幫助沿線國家利用亞投行等新型金融機構,把投資引導到低碳排放甚至零碳排放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能源司司長安泰瑞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上表示。

另外,中國—東盟環境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國梅博士建議說:“通過綠色技術和綠色創新方面的機制建立,推行低碳、環保的技術,助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低碳轉型。”

四、楊樹、桉樹置換

當前速生樹種發展現狀為“南桉北楊稱霸市場,鄉土樹種種質資源退化嚴重”,而楊樹飄絮、病蟲嚴重、材質差價格低,桉樹汙染水源、使土壤板結、土壤貧瘠化程度加重等缺點,已經嚴重限制了桉樹、楊樹兩大速生樹種的發展。泓森槐具有楊樹的生長速度,槐木的材質,是通過大量表型選優,多年多點無性系測定和區域性實驗,綜合評定培育出來的優良速生品種。具有速生,好養護,經濟價值高,高附加值,治汙抗霾,礦山修復,防護林行道首選,綠化用材兼得等八大優勢,其根部具根瘤,可固氮肥土,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是楊樹、桉樹的最佳替代品種。泓森槐的成功培育豐富了速生樹種種質資源庫,對物種多樣化,促進林業經濟增長與生態平衡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利國,利民,利企”是泓森槐發展的原動力,“千萬畝桉樹、楊樹置換”是泓森槐終極市場目標。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總體佈局逐步實施和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推進,尤其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和"十三五規劃"啟動"綠色發展"引擎,"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以及海綿城市和基礎建設投資,對苗木等生態產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巨大,泓森槐作為綠化、用材兼得,附加值極高的優質速生樹種,槐花采摘、槐蜜加工、槐葉飼料均能創造可觀收益,這也是泓森槐優於其他鄉土樹種、綠化樹種、經濟樹種的優勢亮點。泓森槐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五、三北防護林

“三北”防護林體系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裡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喀喇崑崙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9個縣(旗、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佔我國陸地面積的42.4%。從1978年到2050年,歷時73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 [2]

,規劃造林5.35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解讀中國林業」10萬億市場,8千億補貼,林業政策!

三北防護林

建設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的戰略需要。三北地區分佈著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廣袤的戈壁,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風沙化土地面積的85%,形成了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這一地區風蝕沙埋嚴重,沙塵暴頻繁。從上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間,有667萬公頃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萬公頃農田遭受風沙危害,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有1000多萬公頃草場由於沙化、鹽漬化,牧草嚴重退化,有數以百計的水庫變成沙庫。據調查,三北地區在上世紀50~6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初,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展2100平方千米。

總體規劃要求;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礎上,採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體、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以及薪炭林和經濟林等,形成喬、灌、草植物相結合,林帶、林網、片林相結合,多種林、多種樹合理配置,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防護林體系。

國家儲備林、低質低效林改造、一帶一路生態建設、楊樹桉樹置換、三北防護林、精準滅荒、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荒漠化治理等項目的實施標誌著我們生態正在進一步的完善,返璞歸真,迴歸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