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时常茫然,或许正是因为常识懂得少吧

如果生活时常茫然,或许正是因为常识懂得少吧


生活茫然,或许正是因为常识懂得少吧!

——读《常识与通识》

01

《常识与通识》是阿城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发表于上海的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的作品,谈话的主题既是“常识”。

这本书并不是什么严谨的科普介绍,反而是如平常聊天讲故事一般随意,东拉西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书中内容更是天马行空,意趣盎然,文化味和市井味混杂,不虚不浮,让人拥有极大的阅读兴趣。

《常识与通识》都是些有趣的介绍,比如人为何会怀乡,为何会恋爱,为何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敢玩儿蛇、催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比如第一篇说吃与思乡的关系,思乡实际上是生理上思念家乡的吃食儿,是从小形成的饮食习惯决定的。

人还没发育成熟的时候,肠内蛋白酶的构成有很多可能性,然后随着吃的食物种类相对固定,留下来的就剩下用来消化对应食物的蛋白酶,所以远行吃别的东西时容易诱发水土不服,长辈告诫小朋友不要挑食,道理就在于希望晚辈可以吃遍天下都不怕。

文中阿城还特意讲了自己一段有趣的经历。

有一次他开车在路上突然特别想吃中餐,于是拐下告诉找到了一家中国饭馆,点了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然而,菜端上之后,他吃了一口之后认为:你可以它叫做任何东西,但就是不能叫做西红柿炒鸡蛋。然后他找来了老板,问,你这里是正宗中国菜吗,老板特别理直气壮地说:当然是正宗的,我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波兰厨子!

如果生活时常茫然,或许正是因为常识懂得少吧

02

这本书充满了一种“涨姿势”的满足感,有着文艺与理性的双重口味。

看得出作者阅读了大量的科普著作,然后用有趣、通俗的笔触向读者娓娓道来,不卖弄文采而又说得通透,让人安静看着,不生厌,慢慢喜欢起来。

作家阿城,是个有趣而富有知识的人,人人都夸他小说写得好的时候,但他愣就是不写了。

接着去写散文,也好,可是没几年,他又不写了,跑去搞编剧,或者其他什么事,越久,声音越小,后来就简直不知道他去干嘛了,洒脱如此,总让人心向往之。

如果生活时常茫然,或许正是因为常识懂得少吧

03

本书乍看还以为是风趣的科普类杂文,但越到后面越觉得有洞察事物本质的睿智与洞察力,到最后更是如直指本质的哲学一般。

阿城说:“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是将复杂解为简单。当然,最简单的事也就是将明明简单的事搞得很复杂”,常识本来很简单,简单这件事很难。

这本书对于一个无论是钟情于学术,还是希望生活平和的人来说,都会有一些道理和知识,让处于迷茫时候的你读起来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那些美食、爱情、艺术、文化革命等种种常识中的乖谬,变成纯粹的化学与生理反映,让人有一种通透的感觉,也许是就是作者所言的通识吧。

语录文摘

1、艺术除了性和死亡,攻击也是永恒的主题之一,流行的说法是暴力。所谓爱,如果是与死亡、暴力综合,效果就非常强烈。

2、孤独呢?既得不到释放攻击的快感,也得不到压抑攻击的快感,这种茫然就是孤独。孤独暗藏着随时会引发攻击的可能。

3、文化是积累的,所以是复杂的,爱情是被文化异化的,也因此是复杂的。

4、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周末会去做礼拜,不少神职人员也在科技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宗教的归宗教,科学的归科学。科学造成的“信”与宗教的“信”,不是同一个“信”。

5、鲁迅的小说,尤其“呐喊”系列,有着沉实的攻击热情,杂文则干脆是匕首投枪。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充满了灿烂的攻击热情,爱和死亡都是勃勃跳的。爱很危险,内含的攻击热情搞不好就导致死亡。

6、艺术首先是自我催眠,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再催眠阅读者。如果一本小说你无法读下去,说明它的催眠系统已不符合你的暗示系统。

7、神、鬼、怪,不可证明它们是否实在。中世纪的神学要证明上帝的实在,是帮倒忙,毁上帝,不过倒由这个实证引发了文艺复兴的科学精神。宗教是人类的精神活动,非关实证。

8、电影是最具催眠威力的艺术,它组合了人类辛辛苦苦积累的一切艺术手段,把它们展现在一间黑屋子里,电影院生来就是在模仿催眠师的治疗室。

9、凡流行的事物,都有催眠的成分在。

10、人类创造了文明与文化,无非是让人更好地成为基因的载体和传递的媒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