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关怀老师们的身心健康——有感于碣石二中李老师逝世

近日,陆丰、汕尾诸多公众号、朋友圈都在刷一个新闻,说的就是有着17年党龄、29年教龄的党员教师,碣石第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静,今年4月份倒在她挚爱的三尺讲台上,用生命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要关怀老师们的身心健康——有感于碣石二中李老师逝世


看着这类文字,扼腕叹息,心如刀绞。不管是教授于我的老师,还是不曾认识的老师,只要出现“老师”二字,我个人对之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尊重心怀、敬爱情愫。当年背诵李商隐的《无题》时,我特别喜欢那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后来不少人以此来赞美老师作为园丁辛勤耕耘、付出的优秀品质。这种“蜡烛精神”,不正是老师们名副其实的表征吗!

我们要关怀老师们的身心健康——有感于碣石二中李老师逝世


我有一种近乎一厢情愿的认知,觉得对于老师们的待遇应该是多多益善,有条件的情况下,更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三尺讲台之上,挑灯批改作业、备课之时,如果还要他们匀出时间和精力来烦恼开门七件事的话,那就真的太残忍了。而事实是如何的呢?我不太清楚,但每每读到蒲松龄的《塾师四苦》,“塾堂三两间,东穿又西破。上漏并下湿,常在泥堡坐……”,“粥饭不周全,酒肴亦粗卤;鱼肉不周全,时常吃豆腐……”,心痛不已,不胜嘘唏。诚然,今昔对比,蒲先生的“苦”早已“俱往矣”,当下老师们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还有无“忧”呢?相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声音要发言,但愿不全是抱怨。

我们要关怀老师们的身心健康——有感于碣石二中李老师逝世


作为“局外人”的我,也有一个不知恰当与否的声音:我们歌颂、赞扬、关怀老师,来的就要实实在在的“行”,不要花里胡哨的“言”;来的就是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来的就要细水长流的“常态爱”,不要临时抱佛脚的“偶尔疼”。我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最后赞美老师们的视频、报道,却是一条冷冰冰、刺眼的讣告。老师们需要的不是通篇溢美之词的悼文,而是富有人情味、尚有体温的感同身受的关心关怀,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关怀他们的心理健全。

像李静老师这等的不幸,相信谁都不想看到,可事已至此,我们除了悼念、缅怀,就是致敬。通过媒体如实地报道,广而告之,让我们了解李老师生前的生活、工作态度,教书育人、接人待物,无不让人交口称赞。除此之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有什么需要提醒或警惕的呢?或者说,老师们的身心健康,是否同样需要去关心关怀呢?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压力层出不穷,对每个人都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挑战,甚至就是赤裸裸的挑衅。而面对种种挑战或挑衅,我们该何去何从呢?劳逸结合,这自是最为靠谱的了,诚如列宁所说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之前,我在“知乎”上看过一篇关于老师压力的统计,高度概括出如下关键词:成绩压力大,水很深,抢生源,专业技能提升慢,论资排辈,不平等条约,对教师技能要求高,评职称,等等。难怪有人大声地说出,“每个把真心和爱倾注在教育领域的老师都是上天派来的天使”。后来,我又看到一个研究报告说,与普通人群相比,教育者(老师)的压力和抑郁率更高。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可怕的词:猝死。猝死,乃病魔之首,其突发性、紧急性、严重性、恶性程度和后果,令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跟时间赛跑、跟死神抗争,赢了,或许人就命大,死不了,也会有些后遗症;输了,就彻底地与世永别。基于此,我更担心另一个词会被用到:明知故犯。明明知道“有劳”就要“有逸”,可结果我们总是人为地忽略、漠视“逸”,让它逃逸掉了,结果“猝死”犹如一定时炸弹,时刻悬在我们的头上。

在陆丰、在汕尾,老师的压力有多大,我不得而知,但我能想象得到。就在写这文字时,我的一位可敬老师发来微信,写道:李静老师倒在三尺讲台上,我居然有了“兔死狐悲”之心境,难过了老半天。我不知道这种同行悲伤之感到底有多重,但我依稀能知道的是,我们不能让老师之殇始于此。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才是每个人都要去考虑且行动的;兔死狐悲也好,芝焚蕙叹也罢,都不应该让它滋生开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