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已經成為老年人常見病,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頸椎病

頸椎病(cervical spodylosis)是因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並出現相應臨床表現。過去稱頸肩綜合徵、頸椎綜合徵,現在我國一律稱頸椎病。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一)病因

1.外因

多見於頸部損傷、慢性積累性勞損,尤其在工作中的不良姿勢和疲勞,均可為重要原因。

2.內因

先天性骨關節結構畸形,先天頸椎椎管狹窄,是頸椎病的前置因素,如果在胚胎或發育過程中,椎弓根過短,椎管的矢狀徑小於正常值(14~16mm),即使在誘因作用下,頸椎出現輕微的退行性變,都可引起嚴重的頸椎病症狀。

3.繼發性因素

繼發性因素主要指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後,引起鄰近結構的相應改變及功能紊亂,頸椎間盤變性突出後,刺激頸椎椎體骨質增生,隨後造成頸椎小關節脫位或錯位,黃韌帶肥厚,使脊髓、椎動脈、神經根、交感神經受壓或刺激,甚至食管也可受壓迫。

頸椎病已經成為老年人常見病,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頸椎病


(二)分型及臨床表現

1.頸型頸椎病

表現為頸部疼痛,放射到枕頂或肩部,頭頸活動受限,疼痛一側嚴重者頭偏向一側,患者常用手托住下頜以緩解疼痛。檢查時可見,頸項肌痙攣,一側或雙側有壓痛點,頭顱拒絕活動。

2.神經根型頸椎病

此型佔頸椎病的60%~70%,表現為頸、肩、臂部疼痛和脹痛,有時放射至前臂和手尖,頸部有定位壓痛。

3.脊髓型頸椎病

表現為一側或兩側下肢麻木、發沉、並行走不穩,行走時有踏在棉花上的感覺,胸部和腰部有束帶感,以後出現上肢麻木、疼痛、手無力、持物不穩、重者行走困難,甚至四肢癱瘓,二便失禁或尿瀦留。

4.椎動脈型頸椎病

表現為與頸活動有關的眩暈,在頸部伸或旋轉時突然出現,伴噁心、耳鳴、頭痛、嚴重者可突然摔倒,但神志清楚。

5.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表現為患者頭痛、後頭痛、頭暈畏光、流淚、失明、耳鳴及耳聾,一側肢體的多汗或少汗,心前區疼痛等。

6.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當頸椎骨質增生形成的骨贅過大時可出現食管受壓,吞嚥困難等症狀。

頸椎病已經成為老年人常見病,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頸椎病


(三)診斷

中年患者,根據病史、體檢,特別是神經系統檢查以及X線攝片(正位、側位、斜位、過伸及過屈位)一般能作出診斷,必要時可輔以脊髓造影、椎動脈造影、CT、MRI及核醫學特殊檢查。值得注意的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高,表現典型,診斷時易想到,卻往往忽視了脊髓、神經根本身的病變,而延誤診斷,帶來嚴重後果;其他類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複雜,又易被誤診為心臟、五官、神經系統的疾病,故鑑別診斷特別重要。

(四)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頜枕帶牽引:適用於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頸椎病,可解除肌痙攣,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力和對椎動脈的刺激。早期症狀較輕可間斷牽引,症狀重者應持續牽引,每日6~8小時,牽引2~4周為一個療程。牽引重量不大於8kg,牽引體位可端坐、仰臥或側臥,睡眠或看電視時都可以牽引,以分散注意力減輕不適。

(2)頸託和頸圍固定頸部:主要用於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而病人行動不受影響,目前有充氣頸託,除固定頸椎外,還有一定撐開牽張作用。

(3)推拿按摩:對脊髓型以外的早期頸椎病有減輕肌痙攣,改善局部血循環的作用,應注意手法需輕柔,不宜次數過多,否則反而增加損傷。按摩方法有①揉捏頸肩背部軟組織,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反覆3次。②以拇指按壓風池、眉中俞及天宗穴,輕重以感酸脹為適宜。③滾揉法用手背及小魚際尺側在頸肩背部滾動、按揉,反覆3次。④捶打法以雙手握拳,用拳尺側擊打頸肩背部,反覆3次。

(4)理療:可加速水腫消退和鬆弛肌肉的作用。常用的理療方法有:電離子藥物導入法、熱療法、磁療法、超短波等。

(5)自我保健療法:在工作中定時改變姿勢,作頸部輕柔活動及上肢運動,有利於頸、肩肌肉弛張的調節和改善血循環。

(6)內外藥物療法:內服藥可用非皮質激素類消炎藥物,如芬必得、扶他林。中藥以活血化瘀為主,神經根型可用白芍、乳香、紅花、伸筋草、木瓜、狗脊、沒藥、葛根、生地和甘草等。外用藥物主要用消炎、止痛藥液塗抹。

2.手術治療

診斷明確的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反覆發作者,或脊髓型頸椎病症狀進行性加重者適於手術治療。根據手術途徑不同,可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手術及後路手術三種。

頸椎病已經成為老年人常見病,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頸椎病


(五)預防及護理

頸椎病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方面加以預防,才有可能達到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對治癒患者防止復發的目的。

1.堅持鍛鍊 加強腰背肌肉和頸肌的鍛鍊,能增加脊柱的穩定性,促進脊柱周圍軟組織(肌肉、韌帶)強壯和功能的恢復。自我按摩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運動脊柱關節部分能糾正關節功能紊亂,青壯年可選擇游泳、跑步、拳術、健身、體操等運動方式;老年人可選擇太極拳、氣功、廣播操、快步走(雙手擺動大步走)等運動方式。每天應鍛鍊1~2次,每次30~60分鐘。

2.防止外傷 頭、頸、肩、腰背部的跌打傷、碰擊傷、擠壓傷,應徹底治癒,防止形成慢性勞損而引起反覆發作。有些外傷是不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前俯後仰造成頸椎損傷;有人生氣時,會隨時打擊孩子的頭頸部或猛力推踢、扯孩子的肩背部;有些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因不得要領,或不重視準備活動,造成運動損傷。暴力性的突然前俯後伸動作造成某部損傷,稱為揮鞭性損傷,這種損傷多屬深層的肌肉、韌帶和關節囊發生撕裂,引起椎間失穩而易發展成頸椎病。

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儘可能臥硬板床,枕頭高度要適宜,以個人身材體格特徵作標準,睡在枕上不使頸部扭曲為原則,睡眠最好以仰臥睡枕中央,側臥睡枕兩頭,頭部不要懸空,不要在床上屈頸、屈背看小說。長期低頭和聳肩工作者,以及長期桌椅的高度不適合者,均易發生頸肩勞損。因此應特別注意。

4.對一些患頸椎病的病人,應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儘可能使他們瞭解病情的特殊性,使其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積極性,戰勝疾病,達到康復的目的。

5.手術病人的護理

(1)術前準備:①及早做好各項生化檢查和輔助檢查;②勸病人戒菸,做深呼吸訓練;③術前一日備皮,做抗生素試驗,合血等準備;④術前3日訓練床上大小便;⑤給予病人心理安慰,避免緊張情緒,保證術前晚能入睡安靜。

(2)術後護理:①嚴密觀察生命體徵的改變,觀察神志以及四肢活動改變情況,警惕術後窒息及腦血管意外的產生;②保持傷口引流的通暢,觀察引流物的量、色、及氣味,如果引流液多而清亮,要考慮有腦脊液漏,如果混濁有氣味,則考慮切口深部感染;③觀察頸部傷口滲血,出血,腫脹及縫線周圍的情況;④注意觀察病人有無呼吸困難及缺氧症狀,預防血腫壓迫氣管而引起病人窒息;⑤術後24小時內頸部嚴格制動,兩側可放砂袋免其左右轉動,可臥按摩氣墊床預防褥瘡;⑥術後臥床7~10天,在此期間,應鼓勵患者在床上活動四肢及做擴胸、深呼吸運動,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防止墜積性肺炎產生;⑦下床活動時應用頸圍,或頸託保護頸部;⑧多吃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以促進傷口的癒合;⑨術後3個月內頸圍外固定,防止外傷或過多活動,定期複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