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不到的民俗—傳統木榨油(油坊)

早年間,每逢油菜子收割曬乾季節,及棉花入庫脫子季節,都是鄉村一年兩次榨油旺季。現在,已很難尋到傳統的木榨油油坊了。偶然的機會,老家花亭湖臨湖一座小島上,驚喜發現了一座已從80年代末消失的傳統手工技藝老油坊。瞬間勾起我對民間那些即將失去的傳統民俗手工技藝的記憶……

那時每個村都有一個油坊。上半年農曆五月份開始榨油菜子油(簡稱香油)。下半年農曆九月份開始榨棉花子油(簡稱棉油)。

你見不到的民俗—傳統木榨油(油坊)榨油的第一道工藝程序便是炒子,在士灶堂裡燒起木柴大火,將油菜子倒入架起的大鐵鍋內,炒子人用大鐵鏟不停地翻炒著,待油菜子炒熟後。再倒入碾槽內碾碎。

你見不到的民俗—傳統木榨油(油坊)那時的碾槽是生鐵鍛造的大圓盤形狀,圓盤中央立個約茶杯粗的鐵桿,兩條長木凳穿在鐵柱上,木凳連著碾槽的地方再接上兩個生鐵鍛造的圓鐵盤。木凳前面栓上兩條牛,兩個放牛娃坐在木凳上手拿竹竿拍打著牛背,牛便不停地圍著碾槽轉圈碾壓菜子,為防牛吃槽內菜子,特地給牛嘴上套著竹編口罩。

你見不到的民俗—傳統木榨油(油坊)油菜子碾碎後再裝入墊上士布的竹製大蒸籠內,再抬入燒著滾水的大鐵鍋內蒸熱,待菜子蒸得熱氣沸騰時,鏟進用稻草鋪底的圓鐵圈內,蓋上厚土布,一些人便赤著腳站上住踏踩,將菜子踩成圓餅狀後,再堆放到木榨槽內擺放好。

你見不到的民俗—傳統木榨油(油坊)那年代的木榨是用整根結實粗大的樹木製作的。木榨大的長五米左右,小的長約三米左右。木榨中間挖個長方形空槽,兩頭用鐵圈裹緊,木榨橫放固定在四腳大木柱上,待菜子餅裝進空槽內,再插進用鐵圈包頭的木尖。

你見不到的民俗—傳統木榨油(油坊)撞打木尖榨油的撞杆選用的是結實的樹木,約4米長度,撞杆頭部用厚鐵圈包裹,為方便撞擊,撞杆便用繩索從屋樑上吊掛栓著。

榨油時,由四名男子操作,一人掌控撞杆頭部,一人掌控撞杆尾部,另兩人掌控撞杆中部,四人同時喊著口號或唱著山歌,一起一落用力地撞擊木榨上的木尖,菜子在木尖的擠壓下,冒著香氣的油便從木榨底部洞孔中流進接油的油桶內。手工榨出的菜子油會在空氣中飄香數華里。

榨乾油後的油餅捶碎後可用於養魚,更多的是做農肥用於種植禾苗。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現今榨油全是電動機械化,榨油程序簡便省時,基本上是左邊倒進菜子,右邊便冒出了香油。

你見不到的民俗—傳統木榨油(油坊)但老輩人講,機械榨出的油雖快不廢工時,但遠沒有傳統木榨榨出的油有香味。

記得那個歲月,鄉村家家貧富差別不大,油吃的特別精細,炒菜時不象現在拿起油桶往鍋內倒。那時炒菜都是用小油壺嘴或小湯匙往鍋裡倒一點,讓菜沾點油味就行。

那時的農家為了補充家裡食用油短缺,到農曆九月份又會榨一季棉子油。至今我還記得每當榨棉油時,農家小孩便會吃到幾頓用棉子油淹蘿蔔菜加工的炒飯。想起那滿嘴香噴噴的棉油炒飯,至今還令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