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甘羅十二為秦相,姜太公八十遇文王。中國古代任人唯賢,挑選官員時,彷彿是不受年齡拘束的。但是一個人的精力與體力畢竟有限,隨著官員們年齡的增長,終有一日眼花耳聾,不能任事。於是,朝廷就有了“致仕”的制度。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是“家天下”。官員效忠君父,為國傾盡心力,奉獻一生,到了他們老病之時,會不會像現代人退休一樣,得到優厚的待遇呢?下面就來看看中國古代官員“致仕”制度的起源,歷朝對於“致仕”待遇的規定,以及官員們退休的各種情況。

一、“致仕”出現於西周,叫法各不相同

1、“致仕”是怎麼來的

“致仕”,就是今天我們說的退休。意思是:官員達到一定的年齡後,就“致其所掌之事,交還給君王。自己告老回鄉”。相傳,這種制度萌芽於商朝,伊尹輔助商湯建立了商朝,後來商湯的兒子太甲當政時,行為不合乎規範,伊尹就把太甲關在桐宮三年。太甲改過自新後,伊尹才還政於太甲,自己告老歸鄉。

“致仕”二字,最早出現在西周。《禮記》中說:“大夫七十而致仕。”不過,這個時候雖然就有了“致仕”的提法,但是並沒有形成完備的制度。因為商朝以前,中國還是奴隸制社會,官員們都由君主的親屬充任,大家全都是靠著血緣來世襲當官的,貴族們都是終身享受優待的,所以就沒有“致仕”的必要了。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先秦時期,部分卿大夫以上的官員,年齡到達七十歲的時候,可以“致仕”,當時叫“歸老”。比如《史記》中記載:“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因為許多官員都是通過戰功提拔上來的,不是終身制,“致仕”才有形成制度的土壤。不過由於秦朝存在的時間特別短暫,且長時間處於紛飛的戰火之中,很多史料都不可考了。“致仕”的具體操作,還要往漢以後的朝代去追尋。

2、 “致仕”各種有趣的“別稱”

致仕又叫致事、乞骸骨、懸車、告老、移病、乞休、掛冠等等,其中致事和致仕是一個意思。乞骸骨是請求皇帝讓“老骨頭”還鄉,去享晚年。移病就是“病退”,“告老”和“乞骸骨”一個意思。

“懸車”的提法則比較特別。據說,《漢書·薛廣德傳》說,薛廣德準備退休的時候,皇帝賞賜了他大量的黃金和馬匹,他就把這些賞賜懸掛在馬車前面,一路風風光光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所以,後來就有人把“致仕”叫作“懸車”,意思就是衣錦還鄉,“光榮退休”啦!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乞休”沒有特別理由,就是想辭官不幹了,這個在明代中後期十分流行。因為明朝官俸十分微薄,黨爭又多,在朝廷裡面當官,動不動就要被政敵彈劾,成天勾心鬥角,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惹禍上身,因此很多官員,當官當煩了,就想自己回家賣紅薯去了。

“掛冠”本來就是辭官的意思。在明朝以後,有了一種“掛冠自去”的風氣。品階稍低一些的官員,反正退休也沒有好的待遇,自己說不幹就不幹,把官印一封,烏紗帽一掛,連向皇帝“面辭”都不肯去,自己腳底抹油走掉了。

二、“致仕”的年齡與官階限制以及經濟待遇

1、明代以前,只有高官才能“致仕”

在中國古代,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能“致仕”的,因為朝廷是會給待遇的。所以在先秦時期,要卿大夫以上的官員才有“致仕”的資格。西漢平帝元年(公元1年),朝廷規定,二千石以上的官員“致仕”才會有退休待遇。而在唐朝,最初要三品以上的官員才能“致仕”,後來改為五品。宋朝的時候,逐漸擴大了“致仕”的範圍。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明朝時期,朱元璋最初規定七十歲”致士”,結果後來因為朝中冗員太多,最後規定文官七十,武官六十“致仕”,而對於“致仕”的官品則沒有限制。到了弘治年間,朝廷進一步規定,年滿五十五歲以上的官員,都可以主動請求“致仕”了。那麼,明朝為什麼不規定退休的官員官品呢?那是因為,反正他們基本不給退休金!

2、退休金的發放

古代官員退休之後,最初朝廷並不是按月發給養老金的,朝廷一般會賞賜給退休官員一些金銀玉帛和車馬良田。西漢平帝時期,二千石以上的官員退休,按照原薪俸的三分之一給予退休金,直至終身。《隋書》中說,煬帝曾經下令:對於七十歲以上的官員,因年老不能勝任的,賞賜帛,送他們還鄉。如果原來是七品以上的官員,還要按月發糧,直到去世。

“致仕待遇”最好的要數宋朝了,宋朝一般是給工資的一半當退休金,到了宋真宗的時候,還給過全薪。也就是說,退休金和在職時一模一樣。除此之外,唐宋時期國家經濟實力比較強大,“致仕”的官員,還可以得到“升品”。原來是五品官的,退下來了,可以按四品享受退休待遇。當然,前提是要你在任時沒有作奸犯科,或者有別的過失。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明清的時候比較奇葩,前期基本不發退休工資,只是在官員“致仕”時,憑皇帝心情給一些賞賜完事。對於有功之臣,會賜給一些良田和僕役。比如李善長告老還鄉的時候,朱元璋對他“賜臨濠地若干頃”再加上一些佃戶。普通的官員“致仕”,明清朝廷給的只是一些名義上的優待,錢是萬萬不給的。只有那種“眾所周知”的,沒有後代,沒有經濟來源的,才每月發二石(後來改為四石)米。

3、強制“致仕”

在中國古代,對於“致仕”,朝廷一般採取的是官員主動上奏,皇帝批准的方式進行。唐宋時期,朝廷太平的時候,官員很大歲數了也不願意退休。甚至出現了有一些早就“致仕”的人,還回到朝中任職的現象,這叫做“落致仕”。官員退休後,不光能進爵加官,還可以“反聘”。大家誰也不想“致仕”,因為即使退休金再豐厚,也比不過在任上,又有權又有錢。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唐朝時期曾經有過強制致仕的個案,那也是針對有違法亂紀的個人官員。但是在明清之後,因為有了嚴格的官員考察辦法,就有了強制致仕的規定。明太祖洪武初年,因為國朝廷急需人才,所以提拔了大量的官員。到了洪武末年的時候,朝中人越來越多。於是不得不出臺以年齡為限制,強制“致仕”的辦法。後來明朝出臺了專門的官員政績考核法,對於那些老年不能任事,有貪墨行為的,辦事不力的人,也會強制他們回老家去。

三、“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

1、“退而不休”

從隋唐時期起,朝廷規定四品以下的官員“致仕”,一般情況下都會得到“升品”的待遇。到了宋朝,朝廷還專門弄出來一個叫“祠祿官”的官位,給退休的朝臣們吃俸祿用。當官員們退下來,就給他們一個這樣的官銜,但是不用他們去上班,照常領薪水。

並且在唐宋時期,三品以上的大員,還可以繼續當朝廷的顧問,協助皇帝處理家國大事。於是皇帝一高興,又可以給這些已經“致仕”的官員,加官進爵了。明朝起,又有一種叫“冠帶致仕”的退休規則。意思是說,當你退休之後,你在鄉間依然是官員的身份:“見庶民無官者,不必見禮”。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在“冠帶致仕”制度下,由於部分優秀的官員退休後仍然受到禮遇,事實上逐漸就成為了地方上的“鄉紳”,一定程度上還要承擔地方上的管理職責。這造成了達官們“四處活動”,實際“退而不休”的現象。

2、“掛冠自去”

掛冠就是辭官的意思。《後漢書·逸民傳》中說,逢萌在王莽當政時,感覺綱常被破壞,如果不及時離開,將會遭到牽連,於是解冠掛到東都的城門上,自己瀟灑地走掉。唐朝岑參也有一首詩叫《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最末一句為:“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感覺為政者不仁了,或者覺得不想當官了,於是官員們也不想要朝廷的退休金了,自己就把烏紗帽一掛,來一個漂亮的轉身,跑到鄉下去當野老漁翁,這種風氣從西晉到唐宋都有。不過要論“掛冠”規模之大,人數之眾多,還要數明朝的時候。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宦官與文臣爭權,皇帝不上朝,鬧得烏煙瘴氣。再加上明朝的官員待遇十分差,一個閣老的正式薪水,差不多隻有漢朝的縣官水平。

“退而不休”與“掛冠自去”——漫談中國古代的“致仕”制度

官員退休有月俸的事,成化十五年才開了一個先例。到了成化二十年之後,又變成五品以上的官員“貧廉不能自給”,還有眾所周知的,才按月發四石米糧。更低級一點的官員,看來是沒有錢的。於是幹得不稱心了,索性把“冠”一掛,自己溜之大吉。

結語

中國古代官員“致仕”制度,萌芽於商朝,起源於西周時期,到了隋唐之後才逐漸成形。因為朝廷規定不嚴格,多數時間“致仕”都是自願的。唐宋時期,已經“致仕”的大官,還可以參與朝庭議事。明朝以後“冠帶致仕”興起,官員回到地方實際就成了“鄉紳”,繼續參與地方政務,“退而不休”。

關於“致仕”的品級規定,在先秦時期,只有卿大夫以上級別的人可以“致仕”,唐朝改為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致仕”,大約到了宋朝以後,七品以上的都可以“致仕”了。

明朝表面上看,似乎所有官員都能“致仕”,但是朝廷基本不給低級官員發退休金。除非你是一個既老且窮的清官,還要窮得人盡皆知,朝廷才會勉強發幾石糧給你吃。於是,明朝萬曆以後,產生了大規模的棄官現象,許多官員跟皇帝連招呼都不打,就“掛冠自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