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從青花到五彩,從甜白到描金。”


朱元璋結束了元代統治,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朝建立後,政府採取了一些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例如對於手工業,改變了元代對手工業工人採取的工奴制度,採用“輪班匠”和“住坐匠”制度,這對於當時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手工業中的瓷業生產,在宋、元的基礎上,呈現更加繁榮興盛的景象。


從明代開始,“天下窯器所聚”(《二酉委譚》),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明代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及單色釉瓷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景德鎮終於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龍泉窯福壽雙耳瓶 明早期

高19.7釐米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龍泉窯暗刻花卉大盤 明早期

直徑46.4釐米

此盤形制碩大,敞口,圓唇,弧腹,底承圈足。胎體堅緻,通體施青釉,釉色青灰,肥潤沉靜,玉質感強,刮釉墊燒,僅在圈足內有一圈無釉,呈火石紅色。盤外壁光素無紋,內壁滿刻纏枝花卉紋一週,盤心亦飾花卉紋,刻工嫻熟,刀法流暢,裝飾簡潔,沉穩大氣而不失秀雅。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龍泉刻纏枝花卉執壺 明洪武

高16.5釐米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鈞窯花盆 明早期

直徑25釐米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地處群山環抱之中,昌江傍鎮而過。景德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浮樑縣的麻倉山以及附近星子、樂平、婺源、餘江和波陽等縣盡是山陵地帶,蘊藏著大量的高嶺土、瓷石、釉果和耐火土一類礦物。這些制瓷原料不但雜質含量少,工藝性能好,適宜於製造高級瓷器,而且蘊藏量極為豐富。


景德鎮及其四鄉山區,盛產松木和其他雜木。松木火焰長,燒瓷最為合適,為燒窯提供豐富的燃料。很多瓷窯設於昌江及其支流沿岸,河水可供淘洗瓷土。設置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同時,昌江水運暢通,大批瓷器可順流而下至鄱陽湖,轉由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如九江、南京、揚州等地,運銷國內外市場。


據嘉靖時成書的《江西大志》記載,洪武三十五年明政府在景德鎮設置御窯廠,專燒宮廷用瓷,並派督窯官監督控制生產。《景德鎮陶錄》記載:“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根據記載可以知道,景德鎮最晚在洪武末年,已設御窯廠燒造官窯瓷器了。


由於景德鎮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工匠,不惜工本,源源不斷地試製出精美的新產品,如永樂的豆青、甜白、鮮紅等單色釉,宣德時的寶石紅、寶石藍、灑藍及青花瓷,成化時的鬥彩,弘治時的嬌黃釉,正德時的素三彩以及嘉靖、萬曆時的五彩瓷等,都是十分名貴的珍品,把中國的制瓷業,推向了新的高峰。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青花雲龍紋扁壺 明永樂

高51.2釐米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青花纏枝蓮花卉大碗 明宣德

直徑30釐米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明宣德

直徑19.5釐米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青花一把蓮紋大盤 明永樂

直徑42釐米

此盤尺寸較大,燒成難度大。板沿,淺腹,圈足。板沿上繪海浪紋,內外壁各一週纏枝花卉紋,相互呼應。盤心為一把蓮紋。大圈足底不施釉。採用蘇麻離青作為青料,髮色濃豔,鐵鏽斑點明顯,繪工舒展流暢,充分借鑑國畫的筆墨意韻,盡展永宣青花之神韻。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青花纏枝花卉龍紋大盤 明嘉靖

直徑77釐米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綠彩雲龍紋盤 明嘉靖

直徑31釐米


除景德鎮外,浙江的龍泉窯仍繼續燒造青瓷。福建德化窯的白窯,雲南玉溪、建水窯的青花瓷等,均負有盛名。


明代瓷器胎體比元代的輕薄,由於此時用麻倉土做胎,因此在陽光下看瓷胎髮黃或肉紅色,釉面較厚肥潤,像在玻璃上滴的羊脂,這一特點在明中後期瓷器底部最為明顯。修胎不很精細,立器多有接胎痕,圓器多塌底,圈足背多左右斜削成尖狀或左右斜削再平削一刀成平面倒角。


明代單色釉品種很多,質量精,但數量相對少,成功之作的價值絲毫不遜於其他種。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青花狩獵圖長頸瓶 明崇禎

高37.5釐米

從青花到五彩| 明代瓷器的發展特徵

△ 青花清白廉潔紋大碗 明萬曆

直徑32釐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