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郭沫若提倡書橫著排版,陳寅恪得知一氣之下立了一條遺囑

建國初期,郭沫若提倡書橫著排版,陳寅恪得知一氣之下立了一條遺囑

我們今天所閱讀的資料,無論是紙質書籍也好,還是媒體文件也罷,無不是採取橫著排版的方式。眾所周知,古代文獻或者近代早年間出版的書籍,都是採用豎著排版的方式。這一傳統一直到建國初期才被打破。

郭沫若等人由於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當時極力贊成橫排書籍的出版,但是卻有一些老學究依然堅持豎版文書的傳統。那麼相較於舊式的豎排,橫排書籍有哪些好處呢?從豎排到橫排的演變,又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

6年時間裡,全國開始橫著寫字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加緊了關於文化上的建設,其中不但漢字的簡化工作成為當時的重點,豎版書籍變成橫版書籍的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1950年6月,在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二次會議上,著名的愛國華僑陳嘉庚老先生就首次提出了寫字從左往右要比從上往下方便順暢的文書改版提案。此事在當時並未有太多的響應,支持之音寥寥無幾。

建國初期,郭沫若提倡書橫著排版,陳寅恪得知一氣之下立了一條遺囑

直到1955年1月1日,在《光明日報》上刊登了中國第一篇橫版文章,並且該文章的內容就是大膽地論述橫版文章的種種好處,該文一出,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光明日報》趁熱打鐵,率先實踐,將所有文章一律橫寫出版,開啟了橫版文書的寫作先例

《光明日報》的做法也引起了文壇巨匠郭沫若的響應,他就呼籲這種排版方式的變革。但傳統的豎版文章早已經深入人心,因此有關於橫版改革的非議,一時之間也層出不窮。郭沫若還為此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來說明橫排的好處,以此打消人們的顧慮

1955年底,全國17大報刊中的13家,都由豎版文章改為了橫版文章。1956年1月1日,作為當時最重要的刊物《人民日報》也改為了橫版,進而全國各家出版集團,無不將豎版印刷改為橫版印刷。至此橫版文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並一直沿用至今

建國初期,郭沫若提倡書橫著排版,陳寅恪得知一氣之下立了一條遺囑

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由於人體眼睛一左一右,就導致視覺寬度要遠遠大於視覺高度。這樣,橫版文章閱讀起來就要比豎版文章省力得多,可以增大人們的閱讀量,也不容易引起眼睛和頸椎疲勞。另外,隨著建國以後文化的逐步推廣,數理化的公式也逐漸應用到文化教育中,而豎版文書特別不利於這些公式的書寫,因此橫版文章也得到了理工類及相關領域的支持

還有,西方文明有史以來,一直採用橫版撰述,當時西方的文化在推廣和普及上,都要超過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也是由於橫版文書比豎版文書在文化的推廣與傳播領域更為行之有效。並且面對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橫版文書也更加方便輕鬆,還能節省紙張。一舉多得的做法,何樂而不為呢?

建國初期,郭沫若提倡書橫著排版,陳寅恪得知一氣之下立了一條遺囑

一代國學大師的固執己見

橫排文書好處多,其改革很快就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了,零零散散的反對之聲也逐漸褪去了,橫版文書的改革要比漢字簡化的改革順利許多,它不像漢字簡化那樣,要對文化進行徹底的翻新,它只需要簡簡單單更改一下閱讀習慣就好了,這時很容易被人接受的。但是卻有一人,依然固執己見,堅持豎版文書,這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國學大師陳寅恪。

50年代以後,橫版文書逐漸被推行,但是陳寅恪卻不以為然。這位國學大師早年間雖留學於海外,但他的思想並沒有摒棄中國的傳統觀念,傳統守舊的風骨在他的骨子裡已經紮下了深根。所以他以難以適應為由,堅定而且直接地反對橫版文書的出現。

建國初期,郭沫若提倡書橫著排版,陳寅恪得知一氣之下立了一條遺囑

由於橫版文書的流行已是不爭的事實,陳寅恪因此一氣之下,立了一份遺囑,他在遺囑中聲明:在自己逝世以後,凡是出版他個人的作品,必須是豎排出版,並且一定要用繁體字,否則不允許出版他的作品。

面對這麼一位文史學界的巨匠,國家出版部門也給予了相應的尊重。陳寅恪死後,他的所有作品依然採用豎版方式出版,並且也都用繁體字出版。現在我們在書店看到的陳寅恪的書籍,無不採用繁體豎版的方式出版。其實,這或多或少也是文史界的一種研究阻礙。

迂腐的巨人,成為時代發展最大的阻撓

陳寅恪的做法可以說是以自己的老資歷和社會的大趨勢相互鬥爭,但個人的意願終究不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對於他的文章一律採用豎版和繁體文字,只是對他的文史成績上的尊重。幾年之前,曾有出版集團在出版陳寅恪的作品時,為了方便,採用了橫版文書,此事還被陳老的後人告上法庭,引起了一場官司。

法院尊重老前輩,要求該出版集團之前出版的陳寅恪的書籍一律作廢。在這之後,我們也再沒見到過陳寅恪個人撰寫的橫版書籍了。關於郭沫若和陳寅恪兩位大師的孰是孰非,我們尚且不做評論,但橫版文書的盛行已然是大勢所趨

建國初期,郭沫若提倡書橫著排版,陳寅恪得知一氣之下立了一條遺囑

許多人並不贊成陳老的做法,認為這是一種迂腐的無理取鬧。誠然,堅持傳統是一件能夠保留祖先文化的善舉,但是

要在傳統之上推陳出新,才是文化得以發展和傳承的重中之重。不能一味地死守傳統,文化的僵硬最終會導致文化的滅亡。

例如現在年輕一代的文史學者,見諸陳寅恪的豎版文章,就會產生出一種想要繞道而行的感覺。陳老的這種做法,對於他個人的文化研究和保留,以及他學術觀點的傳承,都產生了負面的效果。

時代的發展是不可阻撓的

我這裡有一本萬繩楠教授編纂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演講錄》,該書就是採用的橫版編寫。雖說此書並非出自陳寅恪之手,但裡面所記所載,俱是陳寅恪老先生的生平演講,然而卻並非豎版文章,也沒有在其中看到繁體文字。由此可見,個人的異議終歸會淹沒在時代的浪潮中。

文/羽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