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威脅撤出企業?高舉全球化大旗是“去中國化”最好的反制

閆肖鋒


美日威脅撤出企業?高舉全球化大旗是“去中國化”最好的反制

新冠病毒打擊經濟,也危及全球化。一股反全球化浪潮悄然興起,其中,所謂“去中國化”聲浪尤其刺耳。

近日,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呼籲,為願意遷離中國的美國企業支付搬家成本;在日本政府制定的抗疫振興計劃中,也有資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內容。

這些“去中國化”動向在中國引發軒然大波,也迅即引發美國商界反彈。好在,與中國輿論場的熱議形成對照,中國政府反應頗為剋制。做好自己的事情比任何爭論都有用,率先控制住疫情,復工復產,是對“去中國化”最好的回應。相信在華跨國企業自有自己的判斷。

當今世界,不再是Made in China而是Made in Internet。全球產業鏈高度連接,跨越國界和海洋,互聯網更使生產成品的工廠能夠從世界各地採購零部件和原材料。但必須看到,疫情後各國民粹主義抬頭,供應鏈震盪令很多反全球化人士鼓吹“遷出中國”。借用福耀玻璃創始人曹德旺的提醒:“在疫情後,各國都想建立獨立完整的產業鏈,全球產業鏈會被簡化。疫情後全球產業鏈會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我們一定要警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社科院學部委員、金融專家李揚更認為:各國相繼“封國”,無論其主觀意圖如何,客觀上均產生了切斷供應鏈、產業鏈和“去全球化”、“去中國化”的效果。

就企業具體而言,比如在中國代工的蘋果、特斯拉等美企,將供應鏈無論是搬回美國還是搬去東南亞均意味著巨大的資本支出,包括建立新工廠、重組產業鏈,這是跨國大公司和華爾街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企業畢竟是資本話事,不會輕易聽從政客們的。更何況,企業下一階段都更重視數字基建,例如雲服務、IoT、遠程等,這些正是中國下一步的競爭力所在,這勢必使中國製造業得到加強而非削弱。

但是,對這股“去中國化”聲浪我們不得不警惕並慎重對待。國際貿易和全球產業的分工協作都符合經濟學原理,其目的是發揮各國的資源稟賦優勢,降低全球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正當此時,我們更應該高舉全球化大旗、貿易自由化大旗,倡導全球命運共同體,以率先控制住疫情為契機,進一步壯大製造業,開放金融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將改革開放的力度和速度提速。

簡言之,高舉全球化大旗是“去中國化”最好的反制。具體上講,在下一輪全球化進程中,為有效應對“去中國化”,我們應當秉持誠信、開放和包容的原則。

首先,這要求我們秉持誠信原則,不只企業界要講誠信,大國形象更要講誠信。

全球化意味著大家共同遵守遊戲規則,要求每位參與者誠信守規。最近瑞幸咖啡作假事件暴露了社會信用體系不夠完備的短板,反映了誠信理念和公司治理缺失,導致在美中概股遭遇普遍調查的壓力。長遠來看,誠信是最好的應對。

同樣,近來西方國家某些人士把疫情在全球蔓延歸罪於中國,更進一步引發了大家對於未來中西方政治與經濟紛爭加大的擔憂。對此,我們只有及時公佈疫情真實數據和狀況(比如武漢最近更新了疫情死亡人數),才能有效回應各方猜忌和汙名化。誠信仍將是最好的應對。

其次,這要求我們秉持開放原則,不只國家講開放,宣傳上也要講開放。

應對西方國家“去中國化”,是重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老路嗎?當然不是。中國取得今天的成績是開放的結果,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也是開放的結果。因此,開放仍是百年大計,動搖不得。

中國在宣傳上之所以屢屢處於被動,一方面是西方輿論界主動了議題設置,我們被動作答。可適時設置一些議題,讓海外記者團報道中國疫情後的最新變化,以正視聽。

第三,這要求我們秉持包容原則,不僅包容意見不同者,也要包容反對者。

當前,中國的“口罩外交”、“呼吸機外交”雖略有瑕疵但還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重塑大國形象。只要胸懷大度,持續做正確的事情,贏得尊重就是必然的結果。但中國不只需要輸出呼吸機、電視機等中國製造,更需要輸出以合作和包容為導向的價值觀。我們不提倡各種“仇外”言論,對海外各類“仇中”論調也應淡然處之,不必計較,這才是大國風範。

在“後新冠時代”國際間重新結盟將是必然的過程,此時你爭取的朋友越多,結盟的國家越多,你就越有話語權。

毋庸置疑,全球化符合全人類利益。我們相信,疫情所導致的各國之間隔離是短暫的,從長遠看和平與合作是大趨勢,反全球化只是逆流而已。此時高舉全球化大旗、化解各方矛盾,方顯大國定力和文明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